第二节 古代农业(铁制工具大量使用--19世纪中叶)
古代农业是指原始农业和近代农业中间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殖民地社会时期的农业,通常所讲的“传统农业”与“古代农业”的涵义相近。
一、古代农业的产生
随着炼铁木及铁制工具制作技术的成熟,随着铁制工具(农具)使用的普及,世界农业发展就进入了古代农业阶段。
考古资料表明,公元前2年左右巴比伦人发明炼铁方法,而中国的冶铁技术更早,至迟是在春秋中期发明的。生产工具的每一阶段变革都与材料、能源、工艺、控制在技术上的重大发展密切相关。冶铁技术的发明,必然导致铁制农具的出现。这一跃进产生于希腊的荷马时代和中国的春秋时代。还在希腊城邦国家建立的早期,木犁就已装上了铁制的犁铧。由于各地的气候、土质等自然条件存在着差异,所用农具也有所不同。罗马使用较轻便的弯辕犁,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地方,则使用有轮的较为笨重但适于深耕的反转犁。据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已有大麦、小麦的集穗装置,谷物加工机械也已出现。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可以证明,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有了功能较为完善的铁制耕犁,汉代初期,铁犁向形式多样化发展,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等,并且还发明了犁壁装置和能够调节耕地深浅的犁箭装置。
如果缺少了新的动力,先进的铁制农具也是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在欧洲,罗马帝国末期由于奴隶缺乏,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动力,但成效甚微,直至公元1000年前后西欧人才广泛使用畜力。在中国,公元前350年已经开始使用牛耕。
铁犁牛耕使古代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原始农业,从而促使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变革,开始了人类文化史上所谓的野蛮时期向文明时期的过渡。
综上所述,欧洲的古代农业产生于希腊的奴隶社会时期,而中国的古代农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二、古代农业的生产技术发展
生产工具的进步必然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
首先,耕作制度由原始的烧垦制过渡到既能较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又能较好保护自然植被的轮作制。一系列精耕细作的方法也随之出现,如整地播种、育苗移栽、中耕除草、灌溉施肥等。
在欧洲,典型的古代农业技术是休闲、轮作并兼有放牧地的二圃、三圃以及四圃耕作制,它把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起来了。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二圃制在希腊形成。二圃制是指把土地分为两个区,一个区种麦类作物,一个区休闲,次年调换,以恢复地力,保持土壤水分,并可有放牧地。
在二圃制的基础上,由于农村人口的增加和发明了有轮重犁,就产生了三圃制。三圃制是指把土地分成三个区,两个区分别种越冬作物和春播作物,第三区休闲,三年轮换循环一次。二圃和三圃制虽然保护地力,但是土地的利用率不高。
进入18世纪,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的集约化程度,英国首先推行了四圃耕作制,即所谓“诺福克轮作制”,它把农地分为四块,依次轮换种植芜菁、大麦、三叶草和小麦等作物。这样,休闲地、放牧地被取消了,有利于土地利用率提高,并为牲畜提供了优良饲料,把牧畜放牧改进为舍饲,同时,又可以利用厩肥,从而提高地力。
在西亚和北非,古代农业的耕作制度是实行隔年耕作法,即在干旱缺肥的条件下,种一年休闲一年。但随着人口的增加,休闲期也逐渐缩短,成为不休闲和短期休闲的轮作制。在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制度水平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著名的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称中国的农业是“合理农业的典范”。
其次,灌溉施肥方法由原始的自然补充土地水分、肥力过渡到劳动者利用各种方法主动对土地施加水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