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我国七大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我国七大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以及环京津风沙区等生态严重失衡地区,国家全面实施了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从全国来看,有930个县实施了封山禁牧,禁牧面积达60万平方公里。到“十五”末期,我国森林覆盖率显著上升,生态建设已经从“治理小于破坏”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全国造林面积连续3年超过1亿亩,累计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近8亿亩,野生动植物和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土地沙漠化趋势首次实现历史性逆转。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年来,工程区森林资源稳定增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沙化土地治理见成效。黄河下游干流输沙量从原来的16亿吨减少到13亿吨,有效地改善了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塔里木河、黑河流域成功地进行了生态调水,对复苏下游胡杨林、恢复沙漠绿洲、遏制沙漠化发挥了关键作用。对太湖和扎龙、向海湿地的生态调水,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水质、生物多样性以及湿地生态环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5年来,林业用地面积呈扩大趋势,森林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当地的新兴产业。
6.三江源保护工程
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地区汇集了黄河总水量的90%、长江总水量的25%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0%,因此这里素称“中华水塔”,对于青藏高原和三条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这些年来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雪线上升、冰川退缩、草原沙化、湖泊干涸、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损坏。草原上鼠害猖獗,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牧业生产。大规模的开采金矿、乱采乱挖冬虫夏草,都使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愈演愈烈。
国家空前重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决定在此建立高水平的自然保护区。在经过详细调查和科学论证之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一号工程。它建成后,将把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和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连接在一起,构成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群落,成为青海省主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基地。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它包括青海南部36.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主要覆盖三江源地区和可可西里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江河最多、规模最大的高山草甸及湿地区域,生物多样性相当集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大致上可分为核心区(620万公顷)、缓冲区(500万公顷)和实验区(2060万公顷)。在核心区,国家采取严厉的保护措施,禁止一切开发活动,重点恢复原始生态。在缓冲区,国家对于放牧、采药、采矿等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并大举实施封山育林和草场保育。
7.青藏铁路
2005年10月15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铺通。青藏铁路将于2006年7月试运行。青藏铁路东起西宁,经格尔木、昆仑山口、沱沱河、安多、那曲、当雄,西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和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建设有两大难点:一是高原,线路所经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5公里;二是冻土,线路经过多年冻土区域达600公里。青藏铁路的修建,将显著改善青海、西藏的交通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扩大青海、西藏与外界的交流,确保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8.雅砻江水电开发
随着四川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的开工建设,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干流两河口至金沙江口河段规划按11个梯级开发,总装机容量2285万千瓦。二滩电站现已建成,装机330万千瓦。
锦屏水电站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木里两县交界处,是雅砻江流域梯级开发的控制性工程,分两级开发,总装机容量800万千瓦。锦屏一级水电站装机6台,装机容量360万千瓦,年可发电166.2亿千瓦小时,电站以发电为主,兼具蓄能、蓄洪和拦沙作用。拦河坝为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305米,是世界上第一高坝,计划2006年底截流,2012年首台机组发电,2014年竣工。该电站总投资246亿元,建设工期9年零3个月。锦屏一级水电站属于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基地,具有规模大、投资省、移民少、调节性能好等特点。该电站的建设,对优化四川电网结构、缓解丰枯矛盾、加快民族区域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9.溪洛渡电站
溪洛渡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云南省永善县与四川省雷波县相接壤的溪洛渡峡谷,是金沙江下游梯级四座大型电站中的第三个梯级,设计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年发电量640亿千瓦时,装机容量仅次于长江三峡水电站。居世界第三位。溪洛渡电站总投资503亿元。它是我国“十五”期间开工的最后一项巨型水电工程,也是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的第一个开工建设项目。电站预计 2007 年11 月截流,2013 年6 月首批机组发电,2015年全部竣工。
溪洛渡工程具有窄河谷、高拱坝、大泄洪量和超大地下洞室群的特点。拦河大坝设计坝顶高程610米,最大坝高278米,属世界特高拱坝。此外,地下主厂房也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引水发电厂房工程。溪洛渡水电站建成后,所发电力可全部输送给华中和华东地区,从而成为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骨干电源。
溪洛渡水电站所在金沙江,水力蕴藏量1.124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的1/6,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达8891万千瓦,是我国规划中12个水电基地中最大的一个。以溪洛渡建设为开端,金沙江中下游将规划兴建梯级电站12座,装机总容量为5858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632亿千瓦时。2002年,国家正式授权中国三峡总公司先期开发金沙江下游河段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4座电站。这4座电站的装机总容量将达380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744亿千瓦时。
10.洞庭湖综合治理
洞庭湖是长江中游主要的天然调蓄湖泊。20世纪90年代后期,湖泊面积2625平方公里,洪道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湖泊容积16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过境水量3126亿立方米。洞庭湖水文状况异常复杂,这主要是由于它的吞吐调蓄功能、泥沙淤积状况和长期围垦活动所造成的。洞庭湖具有显著的削峰蓄洪功能,对于长江上游及中游洪水能够发挥显著的滞洪减灾作用。但洞庭湖区水患严重,频繁的洪涝灾害给地方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长江三峡工程投产后,有利于洞庭湖的防汛减灾和湖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但由于三峡水库的调蓄能力有限,加之城陵矶口以上至三峡大坝还有30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在雨季还会生产较多的径流。因此,三峡工程并不能完全解决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问题,洞庭湖区的防洪建设只能加强而不可放松。
洞庭湖水文环境的综合治理是洞庭湖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前提条件。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在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项目建设。国家要求洞庭湖的发展要有一个长远规划,主要目标是湖面恢复到4350平方公里,即达到建国初期的湖泊面积和容积的水平,以充分发挥洞庭湖对于长江上中游洪水的调蓄功能。
新时期洞庭湖区综合治理的主要策略包括:(1)运用三峡水库削弱洞庭湖的洪水。洞庭湖区的特大洪水,往往由长江洪水与湖南四水洪水叠加顶托而成。三峡水库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控制长江上游洪水下泄,使湖南四水洪峰易于泄出,避免造成“上压下堵”的全局性被动局面。(2) 改善长江与洞庭湖的水文联系。松滋、太平、藕池三口联结长江与洞庭湖,使洞庭湖成为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天然调节水库,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荆江河段和江汉平原的水文环境。在城陵矶至武汉江段,严重影响洞庭湖洪水下泄的,主要有螺山浅滩和簰洲江湾。前者的问题是过水断面明显偏小,后者的问题是牛轭形江湾导致行洪不畅。对待螺山浅滩应考虑大规模地深挖扩卡,对待簰洲湾则考虑予以裁弯取直。(3)在湖南四水上兴修一系列水利工程,配合长江三峡水库联合调度运行,这样能够减轻四水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汛期洞庭湖的底水位,发挥削洪错峰的作用。(4)大幅度提高洞庭湖的蓄洪能力。目前,洞庭湖的整治要围绕天然湖面4350平方公里的目标,注重生态恢复与水利建设相结合,移民搬迁与城镇发展相结合,结构调整与产业布局相结合。要在城陵矶附近建设100亿立方米的应急蓄洪区,并确定在长江和洞庭湖同时发生特大洪水时,钱粮湖、共双茶和大通湖东3个蓄洪垸应率先投入分蓄洪。
11.田湾核电站
田湾核电站是中俄两国在核能领域所开展的高科技合作,是两国之间迄今规模最大的技术经济合作项目。厂址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田湾,厂区按4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规划,并留有再建2到4台机组的余地。一期工程建设2台单机容量106万千瓦的俄罗斯AES-91型压水堆核电机组,设计寿命40年,年发电量达140亿千瓦时。田湾核电站具有起点高、技术先进、安全性能突出的特点,其安全设计优于当前世界上正在运行的绝大部分压水堆核电站,已接近或达到国际上第三代核电站的总体水平,发生堆芯严重损坏或熔化的事故概率、发生严重放射性泄漏的事故概率都大大低于一般国际标准。田湾核电站采取“中俄合作,以我为主”的建设方式,俄方负责核电站总的技术责任和核岛、常规岛设计及成套设备供应与核电站调试,中方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土建施工、围墙内部分设备的第三国采购、电站辅助工程和外围配套工程的设计、设备采购及核电站大部分安装工程。田湾核电站于1999年10月20日正式开工,将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完成。
加载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