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川滇交界的群山中镶嵌着一汪汪汪碧水,它就是被誉为“世外桃源”的沪沽湖。那美妙绝他的湖光山色,那世所罕见的民族风情,使这翡翠般的世界,闪耀着古朴而神秘的光彩。
沪沽湖,是由断层陷落而成的高原湖泊,海拔约2700米。面积近50平方公里。以湖心为界,西部属云南宁浪县,东部则属四川盐源县。整个湖泊,状若马蹄,又像一个还在母体中的胚胎。沪沽湖平均深度40米,最深处93米,是云南仅次于抚仙湖的第二深水湖泊。由于地处偏僻,沪沽湖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它的水质特别纯净,它的风光具有近平原始的朴素的美。
沪沽湖由草海和亮海两部分组成。亮海如明镜一般透亮,波光粼粼,清微幽深。草海有着丰茂密实似绿毯覆盖的水沼,透过晶莹的湖水,可以看到绿的、黄的和紫红色的小草。
沪沽湖周围山峦起伏,像一围翠屏环护着它的珍室。东北面是峭拔壁立的肖家火山,高3787米,西北是状如雄狮蹲踞的格姆山,高3755米。湖东面有条山梁蜿蜒直下宛如苍龙汲饮甘泉,形成沪沽湖上一个美丽的半岛,它几乎将广阔的湖面分成两半。沪沽湖是川滇高原的鱼米之乡,田地丰饶,稻麦飘香,湖菱满塘。有趣的是,当地的牲口都在水中放牧,牧童赶着牛羊马在草海中觅食肥美的小鱼小虾和水草。沪沽湖内有5个岛屿,它们像一只只绿色的小船,漂浮在湖面上。最小的尼喜岛,只是一块长方形的岩石,上面布满灌木和青苔。位于西北部的亲络普岛,又叫永宁海堡,周长约里许。岛上有房屋的断垣残壁,据说原永宁土司在二三十年代,曾在此岛上建造过精美的别墅,可以依栏凭眺全湖风景。土司并非是第一批在这个岛上生活的人。在他建房时,就曾从地下挖出雕刻生动精美的石狮。乾隆时编纂的《永北府志》就将“沪沽三岛”列为胜景之一。谢秉肃的《沪湖三岛》诗云:“何处来三岛,苍茫翠色流。嶙峋吞海气。缥缈壮边睡。叠嶂临波动,连峰倒影浮,浦寒猿啸月,汀冷雁鸣秋,雨后烟鬓净,云中螺碧幽。乘搓如有约,即此是仙洲。”如今,湖畔没有楼台水榭,没有拱桥画舫,有的只是蓝天、碧水、白云、轻鸥。
沪沽湖里有一种原始的独本舟,细长形,用整根木头凿成,形似猪槽。传说很久以前,沪沽湖原是一片肥美的牧场,有个牧童在放牧时发现一条大鱼塞住了一个岩洞,牧童正饥饿难耐,便上前用刀割了一块鱼肉烧来吃。谁知第二天,那鱼身上被割处叉长拢了。于是牧童天天割鱼当饭吃,连土司给的一点点耙耙都吃不完了。土司感到十分奇怪,以为牧童偷了他家食物,用皮鞭拷打牧童,逼他说出了事情的原委。贪婪的土司想把这条神鱼占为己有,就派人去拉鱼,但怎么也拉不出。最后土司自己套上九头粘牛去拉,硬把那鱼拉出了洞。谁知,刹那间汹涌的洪水从岩洞中喷出,顷刻间就淹没了土地和村庄。只有一个正在喂猪的摩梭姑娘急中生智跳进了猪食槽,随波飘泊,死里逃生。据说,她就是摩梭人的祖先。独木宛」成的猪槽船也一直沿用至今。这动人的传说,与西方广泛流传的人类初始的神话诺亚方舟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
在沪沽湖周围居住着蒙、纳西、汉、藏、普米、傈僳、彝等民族。在云南境内以纳西族为主要民族,在四川境内则是忽必烈的传人蒙族为主。而真正使得沪沽湖名扬天下,吸引游人前来览胜探奇的是沪沽湖的子孙纳西族,他们的社会形态和婚姻习俗至今还保留着母系社会的特征。
纳西族,旧称摩梭族。据《旧唐书·西南夷·东女国》记载,我国隋唐时代,在雅碧江流域有个东女国,“东女国,羌之别种……俗以女为土”,“重妇人而轻丈夫”。沪沽湖地处古东女国南境,这一带的纳西族很可能是东女国的后裔。
纳西族的房屋建筑相当别致。多系方木垛成的井斡式木楞房,以木片当瓦,板壁都显露着木料的本色,散发着一股大森林特有的芳香。木楞房有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作畜圈。房屋的内部结构为适应其母系原则而组成家庭的特点,有火塘所在的正室,为全家的中心。另有一幢小楼为“客房”,为青壮妇女与她们的“阿注”的居室。“阿法”,就是“密侣”。阿注婚姻的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双方各在母亲家里生产和生活。夜晚,男子到有阿注关系的女子家偶居,暮去晨归。所生子女均由女方抚养,用母姓。双方没有经济上的往来。这种走婚形式,在时间上可长达数十年,也可短到一二天,只要女子闭门不纳,男子不再到女家走访,“阿注”关系也就结束了。在数量上,可与一二人结为“阿注”,也可以与更多的人偶居。结合自愿,解除容易。与此相适应,其家庭是由血缘为纽带的母系亲属组成,其世系财产由母系血统的成员继承,男子的身分是舅父或舅祖父,孩子不知自己的父亲是谁。妇女在家庭生活中和生产管理上是主宰,享有很高的地位。如今,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也在逐渐增多。阿注婚姻形态作为母系社会的“活化石”,对社会学家、民俗学家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对象,对旅游者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