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七个模块中,“旅游地理”模块与“城乡规划”模块同属于人文地理分支课程。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涉及经济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等人文地理分支内容,连同“城乡规划”选修模块,均侧重人类活动的物质层面。本模块则侧重人类活动的精神层面,与上述课程内容互补。
本册教材共五章十二节,主要包括现代旅游及其作用、旅游资源、旅游景观的欣赏、旅游开发与保护、旅游活动设计等内容,涵盖了旅游地理学的基本内容,落实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选修3旅游地理”的相关要求。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试图贯彻以下思想。
1.强调“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课程理念。通过对旅游资源评价、旅游景观欣赏、旅游规划设计、旅游活动设计等主题探讨,突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生活能力。
2.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养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相联系。
3.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围绕学习主题组织知识点,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突出“教学案例”的地位,通过对“教学案例”的阅读、讨论、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
4.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力求图文并茂、文字优美、繁简得当、描述与说理并存,适合高中学生学习。
旅游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但是,作为中学教材,考虑到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的编写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选修3旅游地理”为依据,把握三个要点:第一,突出地理视角。不论是旅游资源的内容,还是旅游景观的内容,都尽可能从地理区位、地理分布和地理成因等方面加以分析。例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的欣赏,着重其地理背景和成因分析,从而引导学生科学地欣赏旅游景观。第二,重视学科知识的应用。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内容,如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等内容,侧重过程与方法的展现,引导学生了解在实际的旅游开发活动中,如何发挥地理学的优势和特点,学以致用。第三,贯穿人地关系主线。旅游活动的主体是人,客体是旅游地,因此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与旅游活动相伴而生的。
本书的章节编排不拘泥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选修3旅游地理”所列的内容顺序,而是进行了知识的重构。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说明。
1.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既是全书的一个“引子”,又是落实课标中“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内容点位的部分。由于在高中地理必修课中没有旅游地理的内容,学生对旅游的概念可以说是陌生的,如果简单按照课标要求,直接讲述旅游资源的内容,显然知识铺垫不够,因此,教材首先引入了“现代旅游”的内容。但是它只起铺垫作用,不是教学的重点。
2.第三章“旅游景观欣赏”,这部分内容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选修3旅游地理”的重点内容。教材按照“欣赏什么一怎样欣赏一欣赏案例解析”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若严格按照课标要求,只讲“观赏方法”,似乎缺乏一个基础——观赏的内容,据此,教材补充了“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适当加入了旅游美学的视角。当然,这只是为讲“旅游景观欣赏方法”作铺垫。“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是本章的重点。教材中选择的四个案例,要满足下面几个基本条件:第一,它们是在世界上著名或比较著名的景观;第二,它们的景观特色鲜明,的确与众不同;第三,它们的地理成因比较容易理解;第四,兼顾中国和外国景区,兼顾自然和文化特色。在所选的四个案例中,我国的黄山、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和法国塞纳河畔老城区,均为世界遗产,我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正在申报世界遗产。
3.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容纳了课标的相关要求,从旅游主体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内容,突出“怎样做”,因为每位学生都有可能成为现代游客,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实用性。从全书的结构上来看,教材以这样一个题目结束,既实际又比较耐人回味。
4.为了更好地在全书中体现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我们有意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旅游与区域发展”的内容点位,分散到本书的不同章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