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领学生主动寻求新的学习方法
有这样一句话:“当你手中只有一把锤子的时候,你往往会把一切的问题都看成钉子。”所以,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学习方法之后,才能真正灵活地运用。
首先,教师要交给学生丰富多样的方法,同时还要考虑学习方法的层次,不仅有一般的方法,还要有非常具体的方法,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当然,这个前提就是教师要善于吸收多种学习方法。首先教师就不能只是用一种方法来教学生——虽然使用比较单一的方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老师往往有几种用得比较熟练的学习方法,尝试新方法的开始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用教的方法来影响学生学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领学生主动寻求新的学习方法。因为如果没有创新,原有的方法总是会穷尽的,而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创造新的方法来解决,归根结底,只有创新才是前进的不竭动力。
三、关于学习方法的几点说明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看到学习方法确实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高兴之余,大家可能又会感到委屈和疑惑:我们也时常提醒学生要关注学习方法,甚至在教学中也进行了培养,可是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从我们对实际教学情况的调查以及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点意见:
(一)运用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但不可能无中生有
有时教师和学生对学习方法抱有一种幻想,以为:掌握了学习方法后,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学好。其实再好的学习方法都不可能取代学习中的“努力”,学习方法可以使我们付出的努力更有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但是世上绝没有一种学习方法可以让我们不付出任何努力就无中生有地产生成效。
(二)学习方法的学习进程是先慢后快的
有时教师和学生对学习方法寄予厚望,巴不得今天开始运用某种方法,明天就马上见到成效。这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不合理期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方法是一种高级的智慧技能,了解学习方法的操作程序、要领、使用条件后,还要经过在学习中反复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最后才可能达到娴熟地运用效果。这个学习过程是先慢后快的,是需要时间的。
我们以“记忆”为例做一个比较。儿童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而理解能力还有待发展,如果在小学低年级,我们就让学生对一些知识死记硬背,这恐怕比你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应用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快许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内容更具挑战性,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必定会越学越吃力;相反,有方法、善于理解的学生则是越学越有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后劲的学生”。作为教师和学生,我们究竟是选择死记硬背这种“先快后慢的学习”,还是有方法重理解这种“先慢后快的学习”?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三)学习方法不可能在真空中习得,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进行
当然,教师和学生希望快速掌握学习方法的迫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培养学习方法的效率?有的教师可能采取这样的做法:直接把学习方法的步骤要领告诉学生,以为学生记下来,自然就可以马上学以致用。学生也有类似的做法,比如热衷于收集好学生的学习方法,以为记下这些方法,自己马上就能“脱胎换骨”了。这种只有骨架没有血肉的学习方式,真能产生成效吗?大家想一想,学习方法这么重要,为什么我们的课程表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学习方法”这样一门课程呢?这些情况都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习方法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逐渐培养,在真空中学习的学习方法只是纸上谈兵,很难产生实效。也就是说,只有我们各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都能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并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进行指导,学生才能尽快掌握有实效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