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第一章 教师的课程智慧(教师成长)(5)

时间:2012-06-30  归属:地理课程改革
  案例2:“语文教学的‘叛徒'”

  黄玉峰老师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青年报》曾以《语文教学的“叛徒”》为题,对黄玉峰做过长篇报道。所谓“叛徒”,不过是说他大张旗鼓地调整教材、不同教材:

  他的改革实践主要是从教材教法两个方面进行的。

  1.首先是教材,课本、课本就是课堂教学之本,现行课本中很多内容并不是第一流的,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难打动人。他首先把那些平庸之作剔除掉。同时增添了大量名家名篇,比如《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片断,《大学》全文,《滕王阁序》、《前赤壁赋》、《人间词话》等,也引进了近现代的如周作人、朱光潜的文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王小波的《一个独立特行的猪》等等,增添的原则,是与所教课文有关的,扩展开去。与课文并无关系,但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兴趣能力有益的也有选择地引进。同时根据不同学生,开一些书目,让他们进一步地开拓视野,两年多时间里,学生一般都熟读背诵了几十篇文章,几百首诗篇,看了几十本书。二年多的学习,他们俨然以“读书人”自居了。

  2.接着,他改进教法。黄玉峰认为教法其实就是学法。语文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他大刀阔斧地改变阅读课的教学方法。每周六节语文课,一节到图书馆泛读,一节练笔,其余四节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看、背、抄。作文教学他基本不命题,让学生写随感、写读书笔记、写课题报告和研究论文,使学生一头沉入书海之中。辅之以适当点拨,从兴趣出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学生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后,再上台谈体会、交流,如同开记者招待会。在这一氛围中学生热情高涨,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吮吸着古今中外文化的精髓。他认为:语言不只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方式。语文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这个对话交流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

  3.黄玉峰还非常重视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拓。他曾带领学生到浙东演绎文化苦旅,把课堂搬到了山上、水上、路上。他还请大学教授、学者担任评委,举办论文答辩会……拉近学生与古人、名人、伟人的距离,使他们对历史上的优秀诗文有了直接的、感性的认识。他认为:语文不能只讲语言文字,必须包容文史哲乃至科学艺术等等。离开这些内容,语文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黄玉峰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既使语文的外延得以拓宽,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案例3:张思明老师的“数学建模”

  北大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张思明老师从1993年起开始进行“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和中学数学建模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他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的学生中有6人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996,2002)中获奖,3人在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有130多人次在北京市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中获奖。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喜爱数学,学好数学,这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张思明近30年来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去美国考察的时候,“烤面包的程序设计”、“用虚拟现实的计算机技术让学生设计一辆自己认为最好的自行车”等几个案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看到,那里的孩子们兴高采烈,似乎不是在上课,而是在玩、在做游戏。教师在教学中并不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尽情地去创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在体验中去理解知识。

  于是,一个名词在他的脑海中出现:“数学建模”。什么是数学建模?就是把一个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经过适当的刻画、加工,抽象表达成一个数学问题,进而选择合适的正确的数学方法来求解。它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

  张思明曾指导学生为住宅小区设计最佳邮政投递路线和保安巡逻路线。学生们花了很大工夫来做这个案例,他们几人一组,根据特长(画画、计算、分析、测量等)进行合理分工,然后在小区挨门挨户实地踏勘,收集、整理数据和信息,画出包括楼房位置、门洞朝向、道路情况的小区平面示意图,最后勾画出投递路线和巡逻路线。有的设计细到在每个门洞设感应装置,保安员巡逻到这里,就能从这个装置接到指令,知道下一步该向左或向右,获悉刚才有哪些可疑迹象。

  张思明,北大附中数学特级教师,2004年全国模范教师。他是一名高中教师,但他在介绍自己的教学成绩时,从不提学生的高考成绩多么出色或有多少人考入清华、北大,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中有6人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996、2002)中获奖,3人在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130多人次在北京市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中获奖”。

  从1993年起,他开始进行“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和中学数学建模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对于他的教学,外界给予的最多评价是“激发学生自主性、创造性”。

  中国教师报:沈阳七中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带来好的成绩,但是对孩子的终身发展可能会造成伤害,您认为老师应该在二者之间做怎样的选择?

  张思明: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个体,而现在的教育方法基本上是用一个模式来培养所有的孩子,忽视了个性,考试不行的孩子一下就被否定了。作为老师,应该尽量把应试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结合起来。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教育是为学生一辈子的发展负责任,而不仅仅是考上高级学校这个瞬间。所以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把眼前的工作和学生一辈子的发展结合起来。

  中国教师报:应试的高分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好像是对立的,您认为这二者能否结合,怎样结合?

  张思明:原来我也认为二者是对立的,后来才发现它们其实有很多一致的地方。学生的在校学习是老师先教后学,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只学不教或者是先学后教。这二者是可以结合的。

  比如说,我不允许学生问这样的问题:老师这道题怎么做?我要求学生在问问题之前必须有自己的想法,哪怕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这就是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现实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表述想法的过程中忽然说:噢,我明白了。他在表述的过程中梳理了自己的思路,就把问题弄清楚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既没有耽误应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考试成绩都是衡量一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但是,我们评价学生不能只简单地把学生成绩排名或者是只看分数。在评价学生的成绩时,可以把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结合起来。例如,某学生数学期中考试成绩是80分,期末考试成绩是70分。教师不能据此简单判定他退步了,因为很有可能是题目的难度增加了,学生非但没有退步,还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一点点进步,而表面的绝对分数却掩盖了这些事实。所以,我只公布学生的相对分数(Z分数)和年级该科考试的均值和方差,再把成绩分布的基本原理(如正态分布、抽样分布估计等)告诉学生,教他们根据所给的Z分数算出自己在年级中的相对水平和进、退步幅度,告诉他们成绩自我管理的知识和策略。例如,某学生的数学相对分数是+3,而英语分数是-1,那么他的整体分数仍然是+2。这种以数学统计和计算机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管理与评价办法,不仅能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考试成绩,还能使原来基础较差的学生因相对进步大而受到鼓励,使成绩较好的学生不必为正常的波动而焦虑。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教师教师成长课程智慧
  • 上一篇:第二章 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成长)
  • 下一篇:主题五 教学关系(课堂教学)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