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自然资源总体评价
一国的经济发展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自然资源总量。中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是一大优势,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素以“地大、物博、人众”自豪。就自然资源的赋存总量来说,确有不少资源居于世界前列,是资源的富国。但由于人口众多,如以人均占有资源量这一指标来衡量,则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中国人均土地0.7公顷,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2.4公顷的29%;中国人均耕地面积0.11公顷,只相当于世界人均0.25公顷的44%;中国人均草原0.34公顷,只相当世界人均0.65公顷的53%;中国人均林地0.11公顷,只相当世界人均0.71公顷的15%;人均淡水资源只相当世界人均的1/4;能源只相当世界人均的1/3。因而相对来说,中国又是资源的贫国。今后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人均资源量这一指标还要不断下降。
中国各种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不同地区各种资源的储量和质量相差悬殊,还存在组合错位的问题。如南方多水少地,而北方水少地多;东部经济发展快而能源稀缺,西、北部经济发展慢而能源丰富。这个特点造成了资源的供需矛盾,制约了经济发展,也使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中国资源开发强度大,但因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存在着资源消耗过大和浪费惊人的问题。1952~1987年中国国民收入增长9倍,而能源消耗增长15倍,有色金属消耗增长23倍,铁矿石消耗增长29倍。中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是日本的11.6倍、美国的4.5倍、印度的2.5倍,长期以来中国走的是一条资源高消耗型经济发展的道路。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及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能源总利用率为 30%,铁矿为30%,有色金属为20%,农业灌溉用水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率仅为20%~30%。中国的粮食每年在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上,约浪费4 500万吨,相当于1995年粮食产量的1/10。在矿业方面,例如1989年中国产煤10.4亿吨,却动用了资源储量32.5亿吨,损失资源22.1亿吨之多!资源的过大消耗和严重浪费,导致了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和环境的污染。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有相当部分是以资源的超载和环境的超标为代价而取得的,有时甚至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经营。如对土地乱占滥用,对耕地用而不养,对森林重伐轻造,对草地过牧滥垦,对矿产乱采滥挖,对水域酷渔滥捕,对野生动物乱捕滥猎,以致造成耕地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物种减少,矿产枯竭。长此下去,资源的前景堪忧。估计到2000年矿产的可采储量将有如下损失:煤10%,铜26%,铅锌44%,金矿70%。到21世纪初,中国的粮食、能源和一些矿产资源将供不应求,特别是决定国计民生的耕地人均量过小,淡水供应量不足。一旦出现资源危机,将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
总的看来,中国是资源大国,但又是资源人均小国和综合利用弱国。解决途径:当务之急是要坚持资源的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实行利用与保护并重,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的方针。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珍惜资源、节约资源、保护资源,使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固持久的支撑能力。根据中国实际国情,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作为克服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的一项基本对策是十分必要的。它包括建立以提高单产、节地、节水为中心的农业生产体系;建立以重效益、节能、节约原材料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体系;建立以节约动力为中心的综合运输体系;建立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生活服务体系;以及分配公平合理、注重社会效益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社会树立资源忧患意识,反对高消费和超前消费,反对铺张浪费,除了调整资源价格,采用经济手段遏制浪费势头外,还需加强立法,在法律上规定浪费资源是犯罪行为,制定一系列综合性的和单项的资源利用和保护法。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新技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和扶持废物资源化,使其逐步成为新兴产业。总之,要把珍惜资源和控制人口、保护环境一样,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始终不逾地贯彻执行,这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采取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