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东北区-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

时间:2010-01-29  归属:中国经济地理

第一节 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资源优势

  东北区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三面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国为邻;隔日本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与华北区联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东北区总面积为124.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9%;1995年全区总人口为1153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9.5%;土地和人口的规模相当于世界上一个较大的国家。近代我国行政区划变动最频繁的是东北地区,但是,作为大地区概念的“东北”则相当稳固,由来已久。

  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是东北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形成大经济区的自然基础。南面是黄、渤二海,东和北面有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环绕,仅西面为陆界。内侧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辽阔的松辽大平原和渤海凹陷。东北区平原面积高于全国平原面积的比重,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呼伦贝尔高平原以及山间平地面积合计,和山地面积几乎相等;东北拥有宜垦荒地约1亿亩,潜力之大国内少有。广大的山区,蕴育着丰富的森林,总蓄积量约占全国的1/3,目前仍是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1995年木材产量占全国38.4%。

  受纬度、海陆位置、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区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自南而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热量显著不同,大于等于10℃的积温,南部可达3600℃,北部则仅有1000℃。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在辽南各地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甜菜、向日葵、亚麻等春播作物;北部则以春小麦、马铃薯、大豆为主。自东而西,降水量自 1000毫米降至300毫米以下,气候上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农业上从农林区、农耕区、半农半牧区过渡到纯牧区。水热条件的纵横交叉,形成东北区农业体系和农业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是综合性大农业基地的自然基础。

  东北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比较齐全。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钼、铅、锌、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属矿产有煤、石油、油页岩、石墨、菱镁矿、白云石、滑石、石棉等。这些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带的铁矿,储量约占全国的1/4,目前仍是全国最大的探明矿区之一。松辽平原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占全国50%左右。大庆油田是目前开采中的最大油田,辽河油田和吉林油田都在扩大之中,是东北区能源工业、化学工业、轻纺工业的重要基础。东北区煤炭资源的保有储量约723亿吨,煤种虽比较齐全,但总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匀,60%在内蒙古东部,27%在黑龙江,13%在辽吉两省,产销地结合不理想。东北油页岩储量占全国第一位,3省都有分布,具有开发潜力。南部沿海的海盐,东部山地的石灰石也极其丰富,发展化学工业和水泥工业条件有利。东北区的资源对建立冶金、燃料动力、化学、建材等基础工业有比较充分的保证。

  东北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径流总量约为1500亿立方米,但分布不理想,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需进行区域性调水,才能根本保证本区发展的需要。本区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有1200万千瓦,充分利用后不仅可以节约煤炭和石油资源,而且对东北电网的调峰、调频将起重大作用。

  东北区南部濒临黄海与渤海,沿海渔场面积为5.6万平方海里。另外,还有水库、湖泊淡水面积1358万亩,为发展海运和水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之,东北区除矿产与工业外,其土地、热量、水分、海洋、植物资源等条件,对建成为全国性的大型农业(粮豆、甜菜等)基地、林业基地、牧业基地以及渔业基地、特产基地提供了可能。

二、国际地缘政治

  近代东北区经济发展,一直受到国际地缘政治的影响。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波及东北,首先是英国1858年在牛庄开港和1861年在营口开港,大豆和柞蚕等农产开始大量输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了发展。当时,华北地区由于天灾人祸频繁,破产农民大批涌向东北谋生,清政府为了巩固边防和增加经济收入,于1895 年宣布废除移垦禁令。东北一直为帝国主义列强争相掠夺之地,英、俄、日等国曾相继入侵。1894年,英国控制修筑的京奉铁路延长出关,1903年修至新民。由帝俄投资修筑的东清铁路,也于1898年动工,1903年修至大连。铁路的出现,使东北地区内的南北联系大为改观,并代替了辽河水运的地位。大连港也取代了营口港,逐步发展成为东北最大的对外贸易港。京奉、东清铁路修通后,外国列强为掠夺东北的农、林、牧、矿资源,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清朝统治者为移民实边,也从过去的局部开放转为全面开放,这些都刺激移民的急速增加。农业地区从中部扩展到拉林河、呼兰、嫩江、白城、吉林以及东部各河谷地带,西部著名的科尔沁大草原开始向农牧区转化,靠近农业区的森林也开始采伐。农林、农牧结合的产业,逐步取代了以狩猎、放牧、采集为主的原始产业,闭关自守的封建经济也开始向半殖民地、殖民地经济转化。当时,外国列强对东北进行经济掠夺的首要对象,是以大豆、小麦等为主的农产品。南部生产的大豆多从大连港运往日本和南洋,北部则由东清铁路运往欧洲。在国际市场对大豆的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铁路沿线大豆种植区不断扩大,而以哈尔滨到铁岭之间的铁路沿线最为集中。大豆成了当时东北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东北的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松花江中游地区,产品主要输往俄国。铁路通车后,沿线的森林、煤炭及其他各种矿产资源也开始大量开采。同时,东北还开始出现榨油、面粉、制材、电力、制糖等新型工业。铁路、新型工业、商品性种植业,以及伴随殖民地性质的城市(哈尔滨、旅大等)的出现,一些旧城市(沈阳、长春等)也逐渐向殖民地城市转化,城乡对立不断加深,这些都是东北产业分布的新变化。这种变化在客观上促使东北地区内部的畸形发展和区域整体性的增强。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工业人口资源全国民族环境区域发展东北基地
  • 上一篇:东北区-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 下一篇:东北区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