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天下黄河富宁夏:水土与能源的组合优势
宁夏境域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089~3556米。南部黄土丘陵,中部高原台地、山地和山间平原,六盘山和贺兰山耸峙于南北两端。
土地类型多样,适宜于农林牧渔综合发展。实有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灌溉耕地面积均占全国各省市区第二位。单产低的坡耕地比重较大,宜农荒地资源多,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大。
地处内陆,大部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大陆性强烈,具有日照充足、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南凉北暖、南湿北干、气象灾害较多等特点。年平均气温5~9℃,≥10℃积温1900~3 500℃,无霜期139~177天,年降水量179~652毫米。每年7~9月间,绿荫处处,气候宜人,是旅游观光的黄金季节,为我国内陆的避暑胜地。
天然草场广阔,约占总面积一半。大片草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各市县,以荒漠草原、干草原为主。适应于当地草原环境的宁夏滩羊和中卫山羊,是中国特有的优质裘皮羊品种。全区包括灌木林地在内的森林覆盖率为6.37%,是全国少林省区之一,有六盘山、贺兰山、罗山等天然林区。已建立贺兰山、六盘山、沙坡头(沙漠生态)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云雾山(干平原)、罗山、青铜峡水库、白芨滩(灌木林)、沙湖(湿地)等自然保护区。
沉积矿产丰富而金属矿产稀缺,已发现各类矿产50多种,以能源和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为多。煤炭探明保有储量300多亿吨,远景资源量2 000多亿吨,分别居我国各省市区第6位和第5位。石油、天然气有一定储量。石膏、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等量大质优。能源和非金属矿产多数分布于黄河沿岸地带,开发条件优越。
当地水资源总量10.5亿立方米,量少、质差,而且时空分布不均衡,人均仅205立方米,居全国末位。但万里黄河穿越宁夏大地397公里,塑造了风光旖旎的宁夏平原,染绿了塞上千里沃野,流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90%以上。黄河干流入境平均年径流量325亿立方米,境内水能蕴藏量约200万千瓦。
目前国家分配给宁夏的黄河可用水量40亿立方米,河水矿化度低,含沙量不高,水质良好,开发利用方便。两千多年来,劳动人民引黄灌溉,在宁夏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建起了包括灌溉耕地30多万公顷的巨大人工绿洲。黄河宁蒙段航道,在本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是西北对外运输的主要动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古老民谚将浩荡大河对宁夏这块黄土地的厚爱和赐福概括无遗。从古至今,宁夏经济无一不与黄河联系在一起,是宁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的自然基础。黄河水资源以及与之相联系组合的土地、光热、能源、矿产等资源是宁夏的潜在资源优势,它们的大规模综合开发,是宁夏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
宁夏由于南北之间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差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形成分异显著的三个地理单元:①比较发达的北部川区,包括银川市、石嘴山市所属6区5县,银南地区所属吴忠、青铜峡、灵武、中卫、中宁5市县的平原灌区部分,面积占全区26.3%,人口占54.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4人。②地广人稀的中部干旱风沙区,包括银南地区所属盐池、同心两县的台地、山区部分,面积占全区41.5%,人口占10.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5人。③贫困的南部黄土丘陵山区,包括固原地区所属6县,面积占全区32.2%,人口占35.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8人(表13.1)。
表13.1 宁夏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