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人口与社会经济

时间:2016-01-31  归属:中国经济地理

  第二节 人口与社会经济

  一、人口与劳动力

  1.人口相对集中与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区域

  “一江两河”地区在1994年人口为83.28万人,占西藏总人口的35.90%,占拉萨、山南和日喀则三地市人口的54.65%,是西藏自治区人口最集中的区域。按人口密度进行比较,“一江两河”地区达到了 12.5人/平方公里,为同期全自治区1.85人/平方公里的6.8倍。

  人口相对集中,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现状,是与西藏自然和人类活动变化的历史紧密相关的。据有关史料记载,藏民族的起源与活动范围的扩展,无不与“一江两河”地区相联系。早在和唐代同期形成最强盛的吐蕃王国,就将“一江两河”地区作为王国的核心区域;以黄教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在形成政教合一的政权以后,将前后藏合为一体,巩固了该区域在全西藏的历史地位;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进一步使“一江两河”地区成为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以藏民族为主体的民族结构

  “一江两河”地区是藏民族的形成与发祥地。这片富饶的土地,使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的藏族在这里繁衍生息。藏族人口比重高,代表和反映了西藏自治区以藏族为主体的人口民族结构特征。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一江两河”地区人口的民族构成中,藏族人口高达93%。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尤其是1959年平息叛乱与进行民主改革以来,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央政府的民族人口政策,使得藏族人口增长较快,尤其是本区域作为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医疗卫生等各项福利事业更优于西藏自治区其它地区。据统计分析,在1982~1990年期间,“一江两河”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9‰,较全自治区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2.1‰和6.0‰。

  3.乡村人口与劳动力比重高

  “一江两河”地区虽然是西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但由于西藏自治区是一个从落后封闭的农奴制度直接跨越到现代社会制度的省区,原有的社会经济基础极端落后。1959年以前,95%以上的人口都是分布在广大农牧区的农奴。60年代中期成立西藏自治区政府后,西藏自治区虽然有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但在整体水平上因高原条件和地广人稀的基本特征,乡村人口比重依然较高,全自治区在1994年的农业人口比重仍占有90.6%,“一江两河”地区也占有79.9%的比重,这一结构远远高于全国同期71.4%的平均水平。

  乡村人口的高比重必然导致较高的乡村劳动力结构,区内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在80%以上。1994年,区域乡村劳动力总量达到 30.96万人。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一江两河”地区乡村劳动力占全自治区的1/3左右,乡村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为91.0:1.7:6.5。其中,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劳动力达到24.08万人,占区内劳动力总数一半以上。

  4.非农业人口比例相对较高

  从西藏自治区范围看,“一江两河”地区集中了绝大部分非农业人口,1994年,在西藏自治区21.72万非农业人口中,“一江两河”地区就占77.0%。西藏自治区现有的主要城镇大都集中在本区,自治区现有的两个城市——拉萨市和日喀则市均分布在本区内,作为首府城市的拉萨市非农业人口超过10万,占全自治区非农业人口54.2%,西南部的日喀则市占11.6%,南部江孜和乃东两个重镇分别占2.6%和7.8%。
  二、社会经济

  1.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在西藏自治区占主导地位

  “一江两河”地区作为藏民族的发祥地,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得到了历史性的延续和加强。1950年和平解放后,尤其是1959年平息叛乱和民主改革后,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方式逐步进入到西藏。如在经济活动中,现代经济的技术、装备和人才被引入到西藏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了“横向中断型经济”的过渡。这种过渡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是一种历史性的混合,但对西藏原有落后封闭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冲击是巨大的,这些变化发生最为显著的区域就是“一江两河”地区。1994年,“一江两河”地区GDP总量达到25亿元以上,是1959年的数十倍,占西藏自治区GDP总数的 55.6%,人均近3 000元,为西藏平均水平的 15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6.8%。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西藏地区一江两河
  • 上一篇: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区域发展
  • 下一篇: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环境与资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