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长江三角洲的持续发展(2)

时间:2010-01-29  归属:中国经济地理

  2.洪涝防灾体系与持续发展

  本区在一般的干旱年份,因供水和灌溉条件较好,除丘陵山区外不至形成大的灾害威胁;梅雨、台风造成的区域性洪涝则是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因此,本区建立牢固的洪涝防灾体系便成为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经过多年的水利工程建设,长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提高了防洪、除涝、降渍、挡潮与抗旱能力。但是在遇到中等以上的洪涝,尤其是短时期的高强度集中暴雨时,因排水不畅,则易造成严重的损失。究其原因,虽和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但在一个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防洪排涝从水利工程技术上看并无大的不可克服的困难,问题是在于各自为攻、分头治水造成的全局性排水困难。例如,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以及沿长江及杭州湾两岸的平原区,各地多分别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利系统,但都是采取封、堵、围和加强灌排动力的方针,其结果仅能保证一般年份的丰收,一旦遇到大的洪涝灾害,则因无完整的水利系统和难以统一调度,全局性抗灾能力反而下降。如太湖地区50年代5~9月遇800~900毫米以上的降水,太湖水位才上升到4米以上;而80年代太湖地区降水400~500毫米,却出现4米以上的水位。又如 1991年的暴雨从全流域看并未超过1954年,而太湖最高水位却达到4.79米,超过了1954年的4.65米。太湖水位居高不下,经多方抗洪抢险,才确保环湖大堤,即使如此当年的经济损失也超过100亿元。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骨干排水河道如太浦河、望虞河未能开通,平原区各类圩子以及联合形成的“大包围”或挡住了泄水河道,或减少了蓄水水域。如60年代初至80年代的20年中由于圈圩筑堤使圩外水面积减少了800平方公里,占50年代初期总圩外水面积的16%,又由于围湖造田,减少了太湖流域湖泊面积达467平方公里,致使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此外各圩区的机电灌排动力大量增加,提高了排涝模数,洪水期圩内全部开通机具,圩外河流水位迅速抬高,必然增加全局性的险情。针对上述问题,在新的规划下,各地已开展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当前要紧的是加快进度,尽早完成。

  由于近几十年来城乡建设都有很大发展,积累的固定资产与财富增加,一遇自然灾害,其绝对损失量很大。以往在城市建设中常常不重视河沟、湖塘的保护,而以填湖埋河的办法增加建设用地,从而降低了城市的蓄泄能力,常导致城市内涝。在农村居民点以及乡镇企业集中的市镇这种现象亦颇明显,因此城镇的防御洪涝也日渐重要。

  此外,从更大范围观察,长江三角洲处于海陆界面,又是人类活动密集地区,对地球表层的作用十分强烈,应注意全球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对本区的长远性影响。长江三角洲目前低于黄海基面的土地约1.6万平方公里,这些低湿地完全依赖于海堤防护,海平面上升将使其更易受淹,或加重沼泽化与盐渍化,城市、港口、工业受风暴潮威胁增大。若考虑三峡工程竣工后,水库于长江洪水末开始蓄水,9月仍属台风季节,在长江上游来水减少的情况下,风暴潮容易加深盐水入侵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及早在各项建设规划与工程技术上预先提出对策。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三角洲平原工业地区发展污染排放减少造成持续
  • 上一篇: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
  • 下一篇: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与城市化过程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