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纤维作物(2)
(二)黄麻
黄麻是印度东北部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印度纤维作物中仅次于棉花居
第二位。黄麻是印度黄麻纺织工业发展的基础,麻制品又是印度重要出口商
品。目前,印度每年生产黄麻制品约120~130 万吨,占世界黄麻制品近1/3,
其出口量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2/5,所以黄麻种植在印度国民经济中
具有重要意义。
独立前,印度的黄麻生产在世界上居垄断地位。在1935~1939 年间,印
度黄麻产量约占世界黄麻产量的98%;至1947 年,种植面积已达77.3 万公
顷,产量为127 万吨。在印巴分治以前,3/4 的黄麻产区在东巴基斯坦(现
孟加拉国)境内,而印度境内仅有32.4 万公顷,但是黄麻工业却几乎全部位
于印度境内。分治后,印度黄麻工业每年需原料90~110 万吨,而印度所产
不过30 余万吨,因此独立初期,印度黄麻产量仅能满足国内所需消费量的
1/3,每年需从东巴基斯坦进口大量黄麻。这不仅使印度要支付大量外汇,而
且不能保证稳定的原料供应。为此,印度不得不努力扩大黄麻种植,增加黄
麻产量。50 年代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自1947—1948 年度至1956—1957 年度,
9 年间种植面积从26 万公顷增至76.2 万公顷,增长近2 倍,同期总产量也
相应地从30 万吨增至76.6 万吨,初步缓和了供需矛盾。60 年代后期,国际
市场上由于一度受黄麻代制品剧烈竞争,因而影响了印度黄麻工业发展,导
致黄麻种植面积和产量徘徊于65 万公顷和80 万吨上下。1976 年后,国际市
场对黄麻制品需求再度增加,印度的黄麻生产也开始回升,至1990 年,种植
面积已达128.7 万公顷,总产量达162 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黄麻是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期内最适宜的气候条件是:气温在24~
35℃,相对湿度80~90%,年降雨量在1500 毫米以上。同时还要求土层深
厚、富含有机质的砂质土壤。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区的自然条件
不仅有利于黄麻生长,而且河网稠密,水量丰沛,也有利于黄麻洗濯加工和
运输。此外,这里劳动力丰富,又近靠加尔各答这一印度最大的黄麻加工区
和港口。因此,这一地区成为世界最大的黄麻产区。
印度种植的黄麻主要有2 个品种,即:印度黄麻(Corchorusolilorius)
和中国黄麻(Corchorus capsularis)。前者主要种植在易受水淹的河滩地(Bil)上,纤维质地柔软,色泽浅白,为优质麻,种植面积约占黄麻总种植
面积的75%;后者多种植于河岸和岛屿的高地(Chors)上,质地坚韧,但
纤维较粗,种植面积约占25%。栽培方式因品种而异,中国黄麻通常为小麦、
烟草、大麦或蔬菜的后茬作物,3~4 月播种,9~10 月收获;印度黄麻为水
稻的后茬作物,2 月播种,8 月至9 月收获。最适宜的收获时间为开始结颖果
时,过早或过迟均会导致减产或降低纤维质量。
印度的黄麻种植区较集中,在全国355 个县中,只有73 个县生产黄麻,
其中14 个县为全国黄麻集中产区,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黄麻种植面积
的60%和总产量的65%。其中西孟加拉邦的24—帕加纳斯、胡格利、纳迪
亚、杰尔拜古里、库奇比哈尔和迪纳杰布尔等县是黄麻重点产区,种植面积
一般要占耕地面积的20%以上。阿萨姆邦和梅加拉亚邦合计黄麻种植面积和
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和14%,其中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的卡姆鲁普县就
占上述二邦黄麻总产量的1/4。此外,在加罗丘陵和卡恰尔县,近年来黄麻
也得到较快的发展。比哈尔邦的黄麻种植面积虽占全国的17%,但因地势较
高,气候较干燥,土质粘重,单产一直很低,黄麻总产量仅占全国的11%。
其中普尔尼亚是该邦黄麻的重点生产县,总产量约占比哈尔邦的73%。此外,奥里萨邦、北方邦、特里普拉邦等地也生产小部分黄麻,但种植面积和产量合计仅占全国的8%和10%。
印度黄麻生产的主要问题是单产水平较低,常年产量平均每公顷仅1250公斤,不到中国的1/4,仅及孟加拉国的3/4。若能提高至孟加拉国现有的单产水平,即使保持50 年代种植面积,印度也可达到80 年代末的总产量。根据上述各产黄麻区的生产情况,从合理调整黄麻的生产布局出发,今后适当缩减自然条件及生产基础较差、不宜发展黄麻的产区种植面积(如比哈尔邦),加强老产区(如西孟加拉邦)的麻田建设,不仅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条件,更好地实行农田技术改革,达到稳产高产,而且也可以克服与粮争地的矛盾。
加载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