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北方邦的中、西部,面积约15 万平方公里,占北方邦的51%,是恒
河平原的一部分,其西部以朱木拿河与旁遮普平原相邻,东面与恒河中游平
原相接,在自然地理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特别在农业方面反映了从东向西变
化的过渡性质。
该区是恒河平原中地势稍高的地区,靠近德里的西部,海拔可达210 米,
向东南逐渐降低,区内地势起伏不大,仅由河流陡岸、天然堤及沟壑等形成
一些小的起伏。北部为山麓带的冲积扇平原,称“特赖—巴巴尔”,海拔约
300~600 米,沟谷深嵌、地面破碎,低湿,且多沼泽灌丛。该带往南才是真
正的大平原,恒河以西北向东南方向流经本区,河流比降小,众多支流从山
麓带向东南注入恒河,形成羽状水系,为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但容易引
起泛滥。
气候属半干旱的旁遮普平原和湿润的恒河中、下游平原之间的半湿润型。年降水量在600~1300 毫米之间,西南部少,向北、向东增加,主要于
6~9 月间西南季风期降落。如阿拉哈巴德年降水量为1062 毫米,其中6~9月约900 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85%。气温冬暖夏热,1 月均温为14.4℃,7 月均温可达33℃,最热的6 月最高气温甚至达到40℃,且有灼热的“卢风”(干热风)影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对农业有利,但降水过分集中,地面又十分平坦,容易导致河流泛滥而淹没庄稼,干热的“卢风”也会导致作物枯死。
冲积土在不同地区由于排水状况、母岩性质、机械和化学成分的差异而
具有不同的地方名称。“卡德尔”(khadar)土较肥沃但缺磷,分布于泛滥
平原经常发生淤泥堆积的狭窄地带,呈中-碱性,沙质-壤土质;“班加尔”
(bhangar)土分布地区较广泛,各个河间地带都有,可溶性盐类和钙含量低,
中性-微酸性,壤质-沙质壤土,或沙质-沙质壤土,因地而异。巴巴尔地区土
壤为沙质-砾质,多孔而通气性能良好,保水能力差。特赖带为肥沃的粘土,
具有一定量的细沙和水分以及丰富的腐殖质,多数已被开垦为农田。
河流众多,地下水丰富,灌溉条件优越。灌渠多数集中于恒河—朱木拿
河河间地和恒河—卡克拉河河间地带。如位于恒河—朱木拿河河间地的上、
下恒河渠,能灌溉120 万公顷土地,东朱木拿渠也能灌溉18.9 万公顷土地;
萨尔达渠则灌溉恒河—卡克拉河河间地的近80 万公顷土地。这些渠道多建于
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以后经过整修,曾陆续增建了一些中、小型灌溉工
程,使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目前灌溉面积约占作物种植面积60%,其中井灌
占一半左右,多用电动水泵抽水,渠灌也十分普遍(见图24)。
温和的气候、较多的降水、平坦的地面、众多的河流以及良好的灌溉设
施,使本区成为印度最主要的农业地区之一。与旁遮普、哈里亚纳一起作为
印度“绿色革命”重点地区,农业集约化程度高,作物种类多,产量较高。
小麦是本区最主要的作物,有灌溉的河间地是小麦的集中产区。如从北
部台拉登县到南部布兰沙县之间的恒河—朱木拿河河间地、比杰诺尔和赖伯
雷利县之间的恒河左岸的狭长地带,小麦占该区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5%左
右,在恒河平原北部边缘穆扎法尔布尔、克里、皮利比特等县,小麦面积约
占这一地区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0%,其他在阿利加尔、阿格拉、马土腊县以
及巴拉班基—赖伯雷利县和法塔赫布尔县等都有小麦种植,且面积在不断扩
大。因此,北方邦是全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基地,全邦1983—1984 年度小麦种
植面积达858 万公顷,产量1625 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5%和36
%。
粮食作物除小麦以外,东部及多雨的北部狭长地带也种植水稻,南部朱
木拿河一带种植鹰嘴豆,其种植面积占全区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8%,此外还
有玉米、非洲黍等。
甘蔗是这里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整个恒河平原的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国甘
蔗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北方邦分别占全国蔗田面积和总产量的53.8%及
44.6%。蔗田集中分布于相对多雨的北部和有灌溉条件的西北部各县,穆扎
法尔布尔县甘蔗种植面积占该县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5%,其次为密拉特县,
占22%,另外在萨哈兰普尔、布兰沙尔、比杰诺尔、皮利比特、兰普尔、德
奥利亚和奈尼塔尔等县,蔗田所占比重为14~20%。由于这一地区每年约有
4 个月的气候不利于甘蔗生长,即:5、6 月间过分炎热而干旱,使甘蔗生长
减缓,有时还因高温而破坏植株;10 月以后的冬温太低,当气温降至17.7
℃以下时,甘蔗几乎停止生长,加之土壤中腐殖质含量又不高,因此,甘蔗的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于全国平均单产的80%)。但与种
植其他作物相比,种植甘蔗还是比较适宜的。特别是雨季以后,相对较干旱
而凉爽的冬季没有冰冻现象,只要气温不降得很低,对甘蔗成熟有利,并能
提高甘蔗的含糖量,再加上渠道、井、管井等灌溉设施,为大面积种植甘蔗
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