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著作既注意到了土壤分布所处的地形条件,又考虑到土壤同地下水深浅的关系,还很重视土壤母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因高度而变化的气候、植物对土壤的制约作用。
这种分析,是从土壤和地势、地下水、植物、矿物岩石等自然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角度来进行的。
例如,对赤垆这种土壤,它认为其特性是“历疆肥”齐备。“历”是指土质疏松,通气透水性好;“疆”是指粘性而刚强;“肥”是指养分丰富。一种土壤能“历疆肥”齐备,当然是适宜于种植五谷的肥沃土壤了。
《管子》还指出“虫豸穴处”的土壤,也就是藏有蚯蚓等较多生物的土壤,疏松多孔,也较肥沃;“如米以葆泽,不离不坼”的土壤,细土之间掺有沙粒,粒状结构较好,能够保蓄水分;而“甚咸以苦,其物为下”的“桀土”,卤质很重,土质贫瘠,生产性差,是各类土壤中质地最为劣下的一种。
在西方,对于土壤的结构,如土粒的排列与组合,土壤的酸碱度,土壤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等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还是直到近代才出现的。
在地图的应用方面,《管子・地图》也有明确的论述。它指出,作为一名军事指挥者,必先“审知地图”,因为从地图上可以了解“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获,道里之远近,城廓之大小”。
《管子・地员》对于土壤的分类还深受“五行”学说的影响。
《管子・地员》篇还是极为可贵的生态植物学论文。
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华北平原上的自然景观图画:在湖沼滩头,从水面到陆地,有好几种植物生长发育在不同的地段:水里最深的地方,长满了荷叶、各色各样的荷花有袅娜地打着朵的,有羞涩地开放着的;稍浅的地方,长着一种水生植物,再浅些是莞和蒲;最浅的地方则丛生着芦苇;到了岸上,由低到高,分别生长着灌、嵝、莽、萧、薛、蓷、和茅等几种植物。 这些植物,随着水面深浅、地表坡度、土层厚薄、土壤肥瘠和地下水位高低的变化,按次递交,有条有理,构成了很有规律的系列,这就是《地员》篇所说的“草土之道,各有毂造”。
《管子・地员》篇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观的山地植物垂直分布画面。
在海拔 2000~3000 米的高山上,生长着由红色树皮的落叶松组成的森林;稍低一些的1500~2000米高的山地,丛生着像灌木那样的山柳,或者分布着一种由山杨组成的森林;1500米以下,生长的是阔叶林木——榆楸;从山麓降至山下,则分布着近似于刺榆的一种林木——枢榆。
《管子・地员》篇为我们所勾画的是植物生态与环境关系的生动图画。
《管子・度地》篇对河曲现象也有一段精彩的议论,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满则后推前,地下则平行,地高即控,杜曲则捣毁。杜曲激则跃,跃则倚,倚则环,环则中,中则涵,涵则塞,塞则移,移则控,控则水妄行,水妄形则伤人。”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天然河道的水流,流到变曲的地方,会产生回水;回水滞留积聚,水势高涨,遇低平河床,就平缓地向前流过去,而一旦碰到比较大的坡度的河床,水流就湍急激荡;流经弯曲的河道时或者冲决,或是形成激荡翻腾的水流,激荡就水流偏转,就打漩;漩转之中有些地方水流减缓,产生泥沙沉积,造成河道堵塞,水流就要另找出路,冲决河道而泛滥成灾。
从以上这段议论我们可以明白这一个道理,这就是当时已认识到天然河道流经弯道时会产生回水,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环流,这就抓住了产生河曲的主要原因,其次,当时的人们也考虑到了河流流路中河床坡度变化对于流速的影响,以及因流速、流向变化所造成的泥沙沉积;注意到了泥沙沉积会引起河道淤塞。最后,当时的人们还注意到了河曲的天然截直作用。
非常明显的是,《度地》对于河曲的发育、演变的分析,不是停留在现象的认识上,而是进入了成因的探索,体现了综合研究的思想。
古老中国的地理花朵的绽放,还表现在它同天文、数学、农学和水利工程等学科的密切关系上。
由于天文学在历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有关天体学说的发展,使气候知识和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不断提高。
当时划分春、夏、秋、冬四季的方法,根据《吕氏春秋・十二纪》和《淮南子・天文训》的记载,可以看出是都采用了天文标准。
《吕氏春秋》将四季分为“孟”、“仲”、“季”三段,全年共分十二段,实际上就是阳历月。
《淮南子》则用初昏斗柄指向,决定四季。为了更便于安排生产,由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发展为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反映。
把相似直角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原理应用到测量之中,是我国地图测绘的数理基础的一部分。
在我国早期的数学经典著作《九章算术・勾股章》中,有一些测量问题的解法,都是用相似勾股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原理。
我国自古以来,农业就很发达,随着农业的发展,有关生物和土壤的地理分布特点以及生物环境条件的关系,土壤与其他自然条件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现存最早的农学论著如《吕氏春秋》中的“辨土”、“任地”、“上农”、“审时”等都有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例如,《吕氏春秋》中的“辨土”和“任地”篇中都讲到植物生长与光照和通风的关系以及不同性质的土壤的合理利用和改良等。
起防洪、防海潮、灌溉和航运作用的水利工程的修建,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反映了水文和地形知识的发展。
例如,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四川灌县修都江堰水利工程时,制有石人竖立江水中,以观察水位的变化。修整都江堰的“深淘滩”原则,也丰富了对泥沙沉积和河床过水断面与流量关系的认识。
自春秋战国以至秦汉,兴修的水利工程很多,著名的除都江堰外,还有芍陂、黄河大堤、郑国渠、龙首渠、灵渠等等,从而积累了不少有关流水地形的知识。
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
而人类的历史,是东西方文明共同的结晶,是东方文化和西洋文化结合交融的产物,正当古老的东方民族在运用其美丽奇特的想象编织这个世界的时候,古希腊的人们也在运用他们独特的语言,为我们创造着另外一种神奇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