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季节有好几种方法,它们各有优点和不足,但从农业角度考虑,还是以物候划分法更实用些。
天文季节,这是我国古代的季节划分方法之一。就是按24节气划分四季,即以立春至立夏为春,立夏至立秋为夏,立秋至立冬为秋,立冬至立春为冬。这样春季为2月4日至5月5日,共91天;夏季为5月6日至8月7日,共94天;秋季为8月8日至11月7日,共92天;冬季为11月8日至2月3日,共88天。民间习惯采用阴历,以一、二、三月为春,四、五、六月为夏,七、八、九月为秋,十、十一、十二、月为冬,除闺月的年份外,和前一种划季方法相近似。天文方法主要是以太阳高度和地面上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多少为根据的,夏至日中午,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看,太阳在天顶的位置达最高,地表面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因此作为夏季的中心日期。冬至日则相反。春分日和秋分日中午,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北半球的太阳高度和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居于夏至日和冬至日的中心位置,所以分别为春、秋季的中心日期。
气候学上,一般把阳历3,4,5月当作春季,6,7,8月当作夏季,9,10,11月当作秋季,12,1,2月当作冬季。由于太阳辐射受地面和海陆影响,热效应要比太阳辐射效应落后一段时间,所以把各季节的开始期比天文分法推迟20—25天,这种分法是反映了气候年变化特点的。
天文季节和气候季节的优点是,四季的始终期固定,季节长短大致相同,便于记忆,在作中小区域气候分析时是方便的。但它没有考虑纬度、经度和高度引起的气候差异,例如,我国海南岛全年温热无冬,青藏高原的不少地方全年寒冷无夏,上述划分方法不能反映这些特点。
还有一种是根据候平均温度划分四季的,其指标是候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时期为冬,高于22℃时期为夏,10—22℃期间分别为春秋季。这比较符合人们对四季的理解和冷暖感觉,比上述各法为优。美中不足之处是,气候包括温、压、湿、降水多种要素,仅温度不等于气候。
国外还有以农业指标温度为标准划分季节的,以日平均气温低于0℃为冬,高于15℃为夏,0—15℃为春、秋季。这种划法有比较明确的农业意义,因为日平均气温高于0℃时,积雪消融,草木萌动,田间活动开始,说明春天到了;高于15℃是喜温作物旺盛生长期;低于0℃时期是各种作物休眠期;0—15℃是作物播种生长的季节;15—0℃是作物成熟和收获的季节。这样划分又比用候平均气温划分的方法实用些,但它也是单要素的划分方法,不能综合的反映气候。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物候指标划分季节。如北京的物候季是这么划分的:先根据平均物候期和参考多年日平均气温,划全年为春、夏、秋、冬四季,然后将春、夏、秋三季各再划分为三个季段,冬季分为两个季段,全年共分为11个季段(如图43)。分季指标如表11。
因为全国各地气候差异较大,所以季段的划分不一定各地一样。如北京,冬季较长,因此一般分为初冬和隆冬两个季段,而南方冬季短而且暖和,一般就不必分季段了。还有,植物的分布是地带性和区域性的,因此分季的物候指标也不一定各地一样。
以物候指标划分季节的优点在于:(1)物候季能反映农业季节的特点,能说明每一季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什么对农业有利和不利的气候条件;(2)物候季节指标能反映气候对作物的综合影响,能反映气候、生长季的年际变化;(3)能较好地反映地区间的气候、农业气候的差异;(4)指标简单明了,便于记忆和在群众中推广。
用物候做气候预报 利用某些早春物候现象,来预报当年春季气温回暖的早晚,具有良好效果。江苏省建湖县冈东公社合心大队气象组从1967年以来,一直以柳树发芽的早晚来预报当地春季温度的高低,若当年柳树发芽比平常年份早,就报春温回升快,平均气温偏高;反之,报春温回升慢,平均气温偏低。从表12可以看出,这个方法的预报准确率是较高的。
江浙一带有不少关于蝉始鸣与梅雨多少、早晚方面的谚语。如“莳未到,蝉鸣叫,晒得犁头跳”,“蝉鸣雨去,雨在蝉不鸣”,“三莳尽,知了(蝉)鸣,西南风,望天晴”等。这些谚语总的意思是,如果莳天未到,蝉叫起来,预兆该年梅雨不多或无大雨;如果梅雨季阴雨连绵,只要听到蝉儿叫起来,则预示着莳梅雨很快就要结束,天气转晴,进入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