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根据现实情况对杜能的模型加以修改,其分带的情况如下:
第一圈:市场园艺业与栏饲业地带;
第二圈:乳品业地带;
第三圈:牲畜育肥业地带;
第四圈:商业谷物业地带;
第五圈:大牧场业地带;
第六圈:非农业地带。
这种修改后的模型不仅可以用于城市为中心的周围地区,而且也可以运用于较大规模的地区,如区域级的,国际级的模式。
在区域级的土地分带上,我们可以以美国的全国性情况为例加以剖析。
首先,我们以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为起点,向西经纽约、费城、匹兹堡、克利夫兰直到芝加哥,即从东北部海岸到五大湖南面的城市比较集中的工业区作为美国科迪勒拉山系以东地区这个“孤立国”的“中心城市”。接着我们既可以看到“市场园艺业带”,“乳品业带”,“牲畜育肥业带”,“商业谷物业带”以及“大牧场带”的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可是,这种排列由于地理与运输等条件影响并不完全与修改的杜能模型一致。最突出的是市场园艺业带,它不是在这个“中心城市”的周围的东北部,而分布于以佛罗里达州为中心,并向大西洋海岸和加勒比海岸带有一定延伸的狭长地区。这是由于在蔬菜等的生产上为了充分利用气候优势条件而被吸引到南方,方便、快速的交通系统与冷藏设备为距离市场遥远而引起的长途运输提供了可能。“乳品业带”的分布与“中心城市”紧密相连,但是,其离“中心城市”的远近则有分化,近处是集约化生产市场需要的鲜牛奶,而位于苏必利尔湖以西与以南及离“中心城市”远处则是粗放式的乳品业地区,它生产奶酪、黄油等奶制品供应“中心城市”。在“乳品业带”的南方则是“牲畜育肥业带”,大约在圣路易斯城所在纬度以北地区,是与生产玉米、大豆相结合的集约式的牲畜育肥业带;圣路易斯城所在纬度以南直到与市场园艺业带相连的地区,则是采用牧场放牧的粗放式的“牲畜育肥业带”。在粗放式“乳品业带”与粗放式“牲畜育肥业带”以西,从北达科他州到堪萨斯州的南北方向地区,则是商品谷物业带。再往西就是“大牧场业带”。从以上现象中可以看到,杜能的农业区位模型在现实的地域中受气候、土壤、地形、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影响而被扭曲,但是,一定程度的同心圆状地带分布仍能明显地体现出来,这说明其模型的理论基础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从大洲与全球范围的宏观上来看,杜能模型中围绕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分带现象也是明显的。例如,对欧洲30年代的农业生产,有人以小麦、黑麦、燕麦、玉米、土豆、甜菜与牧草八种作物为基础的平均产量的指数为100,则英国东南、比利时、荷兰与丹麦为中心的地区指数为150以上;法国南部、意大利北部、波兰中部、瑞典南部、英国西部与北部这一圈的指数为100左右;而地中海各国、前苏联西部、瑞典中部以北的指数为70左右。这充分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是从中心地向外逐渐下降的。如果以西欧与美国东北部作为一个“孤立国”的“中心城市”,可以看到乳品业与牲畜育肥业带紧靠“城市”;向外为谷物业带;再往外是分布在美国西部、亚非干旱地区的畜牧业带。当然,世界,甚至一个地区并不是杜能所假定的只有一个中心城市的封闭地区,也不是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所均匀分布的平原地带,特别是随着各种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农业生产的分布发生着很大变化。例如,阿根廷的牛肉生产,早期由于肉类易于在运输中腐烂变质而受到限制,但是在长距离运输的冷藏船出现以后,就使阿根廷的牛肉生产走向国际市场,在世界上占有了重要地位。
在我国,杜能模型也有所表现。例如,我国各大城市的四周的农业布局大致是:近郊区的蔬菜、鲜奶和禽蛋业;远郊区的粮食和养猪业;粮食和果木业则分布在更远的郊区。由于我国有计划商品性经济的发展,全国性的地域性生产,专业化生产蔬菜等方面亦开始出现。如北京市过去蔬菜生产绝大部分由近郊区供应,所以在八九月出现缺菜的淡季,冬、春两季只靠冬储白菜、萝卜,尽管在暖房里生产些鲜嫩蔬菜,但量少价高。所以蔬菜品种单调的情况突出。如今,利用张家口地区气温低,夏季蔬菜收获的旺季推迟到8月,恰好补充了北京8月份蔬菜淡季供应的不足。在冬季利用四川的成都平原与广东珠江三角洲的气温,蔬菜可以继续生长的气候优势,借助交通方便条件,成为北京,甚至很多北方城市的冬季蔬菜供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