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移民来源不同,对今天东部方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今的北部方言、中部方言和南部方言3个方言区的分界线中,北部与中部分界线通过新泽西州中部与宾夕法尼亚州北部。南部与中部的界线是弗吉尼亚西部的山地。
有些词汇在一个方言区普遍使用,可是,在另两个的方言区却很少听到。这种情况,在乡村地区比较明显。在城市中由于人员的流动性大,所以不明显。
例如,pail(农村提水用的水桶)是北方方言中常用的词汇,可是在另两个方言区却用bucket。对耕地旁边堆积的长条状石堆,在北方方言中称stone wall,在中部方言中称stone fence,在南方方言中称rock fance。在北方方言中小河称为brook,在中部称为run,在南部称为branch。在英格兰北部与苏格兰也用run。
在西部地区,由于受东部3个方言区的人向西部进行移民活动的影响,其语言上也存在着差异。但是,因为西部地区移民来源不像东部那样具有明显的差异,加上美国人流动性大,所以就西部内部语言上的差异,比东部各地区间要小,彼此一致性则较东部大。
(二)汉语扩散与各地方言的关系
周振鹤、游汝杰所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认为,我国方言的地理分布与通过历史移民而产生语言扩散的关系十分明显。
在我国现代七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六大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广大江南地区,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的古越语与古汉语相差很远,不能通话。后来,北方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六大方言。现各方言之间差异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汉语与南方古越语在彼此接触之前,其内部就有各自的地区性方言;二是北方汉语南下的时间不同,自然汉语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别在一定独特环境中发展。
吴语是六大方言中历史最早的一种,大约在周前时南下的北方移民带来的。由于这支移民比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好,所以这种语言便在该地形成吴语的基础。经过春秋、战国以及两汉,特别是三国时吴的影响,吴语已经形成一种与中原很不相同的一种方言。虽然吴语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并与中原相距较近,加上经济发展较快,渐居重要地位,同时一直不断地吸收北方来的移民,所以,吴语在形态方面得到发展。而比较原始的吴语特征反而要到受吴语影响的闽语中去找。
湘语形成稍晚于吴语。其来源于古楚语。楚人原居住在中原,殷末大乱时,始迁至今湖北一带。到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已发展到包括整个湖南在内的大片地区。南迁的楚人带来了古汉语,经发展演化成古湘语。
粤语开始于秦代。楚国的南疆只到五岭。秦统一六国后,出兵南岭并置南海三郡。为巩固南疆,逐留50万人戍守该地。这些定居下来的人所带来的语言就成为粤语以后发展的基础。
闽语的形成较晚。在西汉后期福建才有行政组织出现。在东汉末,三国、晋初的江南、浙北的移民从陆路和海路分别进入福建西北与沿海地区。因此,最初时的福建方言来自当时吴语。另外,移民路线不同,使福建沿海与西北在语言上的差异至今仍然存在。
赣语与客家语形成最晚。在东晋与南北朝时,来自北方的移民进入赣北、赣中,由他们带来的北方方言形成赣语和客家语的基础。
以上这些方言,直接或间接来自北方方言,而北方方言自身也在演化,并融化北方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南方方言虽然主体来自北方方言,但是也吸收当地土著语言。看来,语言的扩散与移民关系很大。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第一次出现于西晋末延续至南北朝,第二次是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引起的。这两次移民活动使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南移。移民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与江西,结果北方方言在荆南地区取代原有方言,使湘语范围缩小,影响减弱;同时,在吴语与湘语接触地带的江西形成新的方言——赣语和客家语。到这时,汉语各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宏观格局已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