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特别强调变革学习方式的目标
将研究性学习纳入课程计划,着眼点就是为了切实变革长期以来僵硬呆板的教学格局,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以回应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时代呼唤。
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的变化
现实的教育以书本为中心,是以学生是否记住书本知识为目标,学习难以成为学生作为一个成长的人的内在需要。研究性学习既跨越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超出专家预先没定的学科课程内容范围。它的基本特性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 , 这决定了它特别能够体现教育培育完整的人的价值。
传统的课程把课程内容看成是固定的、确定无疑的东西。在课堂上,讲解式的教、接受式的学 , 占主导地位。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所要教的东西不再是预定的书本知识,教师只是作为顾问、咨询者或合作伙伴而存在 , 辅助和引导学生的研究活动,老师不能过多介入他们的研究过程,更不能代替他们进行研究。对学生而言,重在训练和培养研究意识、研究品质与研究能力,重在程序性知识、内隐的个人知识的获得,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只能是参与式、探究式和行动式。
5 目标的构成因素
在分析了研究性学习目标特色的基础上 , 我们进一步研究目标的构成因素 , 它包括 :
5.1 情意态度
情意是人们在接触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体现为人们对人对事对物的基本态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使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参与活动,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情意投入,因此,情意目标构成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
学生对自然和社会各种现象的态度如何是不列入学科课程教育目标和任务的,而研究性学习则要考虑学生对此的关心程度、参与意识、是否积极进取等 态度因素 。
例如,对社会风气,对环境保护、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等,均有关心、参与、进取等不同层次的表现。在小学、初中阶段,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成为自觉的,有使命感的公民,对于社会、环境、国家、人类重大的问题能够自觉地加以关心,能够积极参与各种有积极意义的事件,能把握积极向上的方向,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人类、社会的长久利益。到了高中阶段,应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 , 使其关心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关心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研究与交流的精神和彼此尊重、理解与容忍的态度;培养他们具有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以及对固有观念的质疑批判意识;培养他们具有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及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和坚强毅力;等等。
学生如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 , 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求得结论,并且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同时,不断培养进取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那么自己的情意态度一定会发生变化。
2.4.2 能力因素
以系统学科知识接受为主要目的地传递教学虽然重视技能的训练,但教 师的 教授多于学生的练习,且练习往往是“依葫芦画瓢”;模仿的、机械的、单项的练习多于创造的、自主的、综合的练习,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能力低下。而研究性学习正好补其不足,它强调技能的训练,强调在妙趣横生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开放的、创造的、自主的、综合的训练 , 促进学生的能力形成 ( 有删减 ) 。
2.4.3 知识维度
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蕴涵着高层次的知识学习。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对学生进一步发展是有益的。研究性学习以问题解决为基本内容 , 其顺利进行需要以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智力为前提,并以获得深刻的、理解的知识和发展高级智力为目标。
研究型课程主张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当然,应当注意 : 知识学习仅是研究型课程目标之一,不可过分夸大,否则有可能导致研究型课程学科化的不良后果,研究型课程的知识目标不必去和学科课程分庭抗礼、等量齐观,与传统课程重在专门性知识,按一定逻辑顺序将知识分类不同;研究性学习淡化知识分割,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追求知识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广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