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它的实施 需要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需要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需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上建立 “ 新型 ” 的师生关系。
1 对变革学习方式的认识
变革学习方式,即改变现行单纯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学习的方式,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从关注人的发展和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角度提出变革现行的学习方式,不仅是一种学习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一次学习革命。“这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的专业界限面向复杂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 ( 包括通读工具、网络、计算机等 ) 作为强大认知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强化“学习革命”的理念,调整教学改革的着眼点,以教会学生“会学”为己任。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学习不但是一种主动、独立的学习,还是一种无人监控的学习。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 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 , 亲自寻找并实践解决问题的途径 , 引发整个学习方式的变革。现实学校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往往重视其知识获得功能 , 而忽视其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功能 , 从而出现灌输式地“教”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现象。尽管学生知道如何去研究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前提 , 但脱离实际的探索活动 , 仅仅将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抽取出来进行指导 , 实际上仍是知识的传授 , 只不过传授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这样做的有效性的确令人怀疑 , 因为不仅探究方法是个性化的 , 事前传授不能穷尽学生探究中可能用到的所有方法 , 而且片面强调操作技能很有可能阻碍活动进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生长。回避这一现象 , 必须使获得和应用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本身成为学生课题探究的一部分。让学生面对课题探寻研究方法 , 理解研究方法的意义。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指导。如果在尊重主体性的名义下 , 疏于指导 , 甚至放弃引导学生走上正确、合理的研究之路 , 学生的活动就会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为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功能 , 避免学生的探究活动随意游离课题 , 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监控手段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
2 关于学习方式的划分
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最为常见的是按学习进行的形式将其划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发现学习与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性质上都是一样的,相对于接受学习来说,它们只是在适用范围和层次上有一定的区别。
学习也可以根据学习者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控制程度划分为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它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一面。他主学习则与之相反,体现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
学习还可以根据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情况划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所谓意义学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在理解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它意味着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和整合。而机械学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因为学习者自身或学习材料的原因,学习者无法达成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学习材料也无法产生其心理意义。
此外,就组织形式而言,学习又可以划分为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独立学习则是指由个体独立进行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