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世界生产力分布的巨大变化(3)

时间:2011-02-08  归属:世界经济地理
19世纪70年代以前,除英国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农业占优势,工业中则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1873年经济危机后,加剧了资本主义各企业间、部门间和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一系列新的工业发明创造,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科技革命,以内燃机与电的发明与应用,化学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炼钢技术的改进等为主要标志。这次革命不仅使原有的重工业部门(钢铁、采煤、机器制造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带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形成和发展。如电力、电器、有色冶金、石油、汽车、内燃机和飞机制造工业等。世界工业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在1850~1870年的20年中世界工业增长了一倍,而在1870~1890年的20年中便增长了2.2倍。19世纪末,重工业在世界工业中开始占主导地位。继英国之后,美、法、德、日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都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体系迅速向全世界扩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船舶总吨位,从1870年到1910年增长了一倍多,其中轮船(包括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船舶)的吨位所占的比重,从16%增至76%。19世纪下半叶,全世界范围掀起了铁路修筑热潮,1870~1913年世界铁路长度从21万公里增至110万公里。同时期,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三倍以上。科技革命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拖拉机和其它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应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有很大提高。在若干新垦区如美国西部、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地,粮食产量有了显著增长。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了,农业落后于手工业,轻工业落后于重工业,旧工业部门落后于新兴工业部门,民用工业落后于军事工业,殖民地与附属国远远落后于宗主国,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落后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870年英国世界工业生产中居第一位,到80年代,美国赶上英国占居世界第一位。

帝国主义期间,各个帝国主义之间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的斗争日益尖锐,掠夺殖民地的斗争十分激烈。英、法等帝国主义掠夺与瓜分非洲是这一阶段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的重要内容。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瓜分完毕。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成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6土地和一亿以上人口的苏联,争脱了资本主义桎梏,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欧洲许多国家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并带来了新的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设备更新,在国内外市场剧烈的竞争的刺激下,在生产中广泛采用了一批新技术。汽车、电子、化学和人造纤维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总是在不平衡的道路上向前发展的。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战后又大力进行资本输出,新技术采用的比较广泛,因此,工业发展很快,到1920年,美国工业生产已占资本主义世界的47%;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德国的比重却不断上升,它于1928年便跃居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

纵观第二次科技革命阶段世界经济又有很大发展,产业分布也发生很大变化。产业分布的条件,除煤、铁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外,化学工业资源及有色金属资源也开始广泛应用于工业。在原料地及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又形成一批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电力的应用及输电系统的形成,进而改变了产业分布的条件。化肥在农业中的应用,促进了一些工业国家农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区和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是这一阶段世界产业分布的又一重要特点。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里,形成了工矿业高度发达和商品性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区,如美国的东北区,英国的中部区与东南区,德国的鲁尔区,俄国的中央工业区与南方工业区等。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政治地图已经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囊括了全世界,形成了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着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这个体系一方面是少数经济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它们拥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农业,大量的商品和资金,在世界上已形成西欧和北美两大资本主义工业地带;另一方面是占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它们是帝国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重要投资场所和工业原料、粮食的供应基地,它们是帝国主义赖以生存的基础。英国是当时最大的殖民帝国,它的殖民地遍布全世界,号称“日不落”帝国。美国在经济上控制了拉丁美洲,并不断向外扩张。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都向着片面专门化方向发展。为了最大限度地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工业原料和农产品,宗主国则强制这些地区着重发展一种或几种最有利可图的农矿产品,形成单一发展的经济。如印度、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西非的咖啡、可可,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等。从而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不只倾销其“过剩”的工业品,还就地开设大种植园、大农场以及工矿企业。为掠夺原料及倾销商品的需要,又以主要港口为中心,向内地修筑了吸血管式的铁路。一些沿海港口形成了畸形发展的大城市,它们实际上是帝国主义掠夺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政治经济中心。而广大内地则是十分贫困落后的农牧区。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世界生产力的新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经济,尤其是给交战双方各国的国民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日本、德国尤为严重,西欧各国的经济大大削弱了,苏联的国民经济受到很大损失,其欧洲部分遭到严重破坏。只有美国,由于远离战场,又在战争中发了横财,因而它的经济得到了异常迅速的发展。但就整个世界来看,从1945年到1953年基本上处于恢复状态。

由于帝国主义国内生产集中垄断和社会化过程的不断加强,国际市场的不断缩小和国际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国民经济军事化的不断发展,自5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开始经历一场深刻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人们通常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这场革命目前还在继续发展,它已涉及到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产业分布的变化也给予了强有力的影响。

这场科学技术革命是以原子能的开发、利用为先导的,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广泛研究与开发应用为主要标志。在这次革命的推动下,形成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如原子能、微电子和计算机工业、宇航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电子工业和激光工业等。特别是微电脑和计算机、控制与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迅速增强了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加快了技术与设备的更新周期,从而大大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推动着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这些国家的农业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也实现了现代化。有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开始走向未来的信息社会的门槛。

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工业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战前。1948~1972年期间,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美国4.3%;日本15.1%;西德9.4%;意大利7.6%;法国8.1%;英国3.1%。虽然1973~1975年和1979~1982年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两次经济危机,使其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降低到2.7~2.2%之间,但是,工业的绝对增长量还是很可观的。6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有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也甚为迅速。中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于近些年来,也都有较快的发展。因此,全世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战后40多年中,都有成倍的增长。

表1-1  世界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增长情况(1950~1990)指数1950年=100

 

①为1958年数字

②为1989年数字

资料来源:苏联70年的国民经济统计及其他统计资料。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分布世界生产力巨大变化
  • 上一篇:当代世界经济地理基本特征
  • 下一篇:世界经济地图的变化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