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批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2月 25日胜利登上了南极洲,并于1985年2月 20日在南极半岛附近的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乔治王岛(前译乔治岛)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并且,还在当年把原计划的夏季站转变为常年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越冬科学考察。从此,我国成为在南极洲建站的第17个国家。从1985年起至1991年底,我国先后向长城站派出了八支南极考察队。
中国南极长城站位于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地理座标为南纬62°12′59″,西经58°57′52″。这里东临麦克斯维尔湾(民防湾)的小海湾长城湾,湾阔水深,进出方便,背依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充足,平坦开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站址附近的滩涂长约2000米,宽约300米,视野十分开阔,是企鹅、鸟类、鲸、植物和化石的自然保护区,对开展南极地区各项科学考察,条件相当有利。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虽全岛85%的面积为冰雪覆盖,可是长城站所在的半岛却是无冰区,是南极洲著名的“绿洲”之一。这里处于南极洲的低纬地区,四周环海,具有南极洲海洋性气候特点,被称为南极洲的“热带”,年平均气温-2.8℃,最暖月1月平均气温约1.5℃,绝对最高气温可达13℃;最冷月8月平均气温-7.8℃,绝对最低气温为-28.5℃。这里年降水量为550毫米,月平均相对湿度在85~87%;年平均风速7.2米/秒,全年风速超过10米/秒的大风天数有205天,记录到最大风速为52米/秒。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科学考察研究比之在南极洲其他地方较为有利。乔治王岛居于南极板块、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地带,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因此,长城站是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研究现代地壳构造、岩浆活动和地震成因的极好场所。这里恰位于南极半岛与南美大陆间的多气旋地带,天气变化剧烈,加之这里天气较暖和,降水较多,冰雪的年积累量和消融量都较大,冰流速度较快,冰川进退所反映出的气候变化更为明显,因此,长城站又是探索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规律以及冰川学研究的良好园地。同时,这里也是研究南极洲生态系统及生物资源的广阔天地。正因为如此,现在已有智利、阿根廷、俄罗斯、波兰、巴西、乌拉圭以及我国都在此设立了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与智利的马尔什基地相距仅2.7公里,那里有一座大型机场,可全年通航。
长城站与我国首都北京相距达17500公里,乘飞机经日本或美国到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又转机直达长城站,为远离祖国的考察站提供了航空交通的便利。
长城站经过几年的建设、完善,目前已初具规模。长城站共有各类永久性建筑物35处,计2 400多平方米。考察站从事电离层、地磁、高空大气物理、气象和地震等学科的常年观测,同时开展地质、冰川、地貌、生物、固体潮、人体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圆1公里的长城站内有14个以中国地名命名的地理实体(湖泊、海湾、时令河、山岩):长城湾、西湖、高山湖、拒马河、翠溪、望龙岩、西山包、平顶山、燕鸥湖、蛇山、龟山、栖凤岩、八达岭、山海关峰等。从1986年9月起,南极长城站气象站已作为南极地区32个基本站之一,正式加入国际气象监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