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市的发展 莫斯科地处欧洲部分俄罗斯平原中部,位于伏尔加河与奥卡河河间地西部,地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河亚乌扎河两岸。面积878.7平方公里,人口900万(1990 年)。
莫斯科城建于1156年。15世纪40年代成为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中心,其经济意义也在不断扩大。18世纪后,以纺织工业(主要为亚麻纺织和毛纺)为主的许多手工业工场迅速发展起来。18世纪末,在西欧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兴建起许多现代纺织企业、金属加工和化学工业企业。1860年农奴制改革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铁路修筑热潮的兴起,莫斯科逐渐变成全俄最主要的铁路枢纽,最大的商业中心和仅次于彼得堡的第二大工业中心。但是,当时的莫斯科仍以食品、轻工业生产为主,生产资料生产的产值还不到1/4。十月革命后,1918年3月苏联首都迁回莫斯科。从此,莫斯科成为苏联政治、经济、交通和科学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苏联解体后,莫斯科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0年代末,在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后,莫斯科大力加强了工业建设。到1940年,莫斯科的工业产值已比1913年增长了20倍。其中,机械工业的产值增长了59倍,占该市工业总产值的48.1%(1913年为10.4%)。卫国战争前夕,莫斯科的工业产值已占全苏工业总产值的14.7%。新建了汽车、飞机、精密机床、量具刃具、电工和仪表制造等一系列工业部门。“利哈乔夫”汽车厂、“列宁共青团”汽车厂、生产机床的“红色无产者”工厂、“奥尔忠尼启则”工厂和生产电器设备的“古比雪夫”工厂、“狄纳莫”工厂等大型企业,都是这一阶段建成投产的。化学工业和纺织工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
卫国战争后,莫斯科的工业企业经过改建、扩建和设备更新,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新兴的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自动线、化学纤维、塑料与合成树脂等工业部门发展很快,莫斯科的工业在向着高精尖的方向迅速发展。目前,该市从事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的职工占全市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上。工业主要分布在城市外缘:机械工业分布于旧城与环形公路之间(城市南部和东部地区);纺织工业主要分布于莫斯科河及其支河沿岸地区;化学工业多分布在城市的南部地区。
莫斯科是全俄最大的交通枢纽,有11条铁路从全国各地汇集于此。市内设有9个铁路客运站,几十个货运站和11个车辆调度站。市区内有小环形铁路与11条铁路相接,郊区有大环形铁路,把莫斯科与外围各地连接起来。市内有三个河港,经莫斯科运河(1937年建成河与南北五海相通。莫斯科是全国公路中心,有许多公路由此通向全国各地,市区、近郊、远郊分布有多层环形公路。莫斯科是全俄的重要航空港,郊区拥有四个机场。地铁是莫斯科市内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地铁总长为189公里,有114个地铁车站(1979年)。
莫斯科也是全俄科学文化中心。这里有近80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近70万人,苏联科学院、莫斯科大学(建于1755年)、国立列宁图书馆等均分布于此。全俄一半以上的报纸和书籍由这里印刷出版。
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莫斯科的城市建设事业发展十分迅速,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区范围不断扩展,尤其近百年来最为明显。莫斯科最早的城市界限是克里姆林宫墙(1485~1495年)和中国城(1535~1538年建),16世纪90年代又建成了白城城墙,现已拆毁并建成环绕克里姆林宫和中国城的林荫大道。1638年用土垒筑成第三道城墙,现已拆除,并修建成花园形公路。1742年,由于城市商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地域又在扩大,其面积已达80平方公里,围绕已发展的市区又筑起一道土墙(又称卡麦尔—土列基七垒),在土墙范围内的城区称之谓“土城”。1811年城市人口达27万,1897年已达百万。1917年的市区界限基本以小环形铁路为界,市区面积为170平方公里。革命胜利后,由于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及市区规模迅猛地增长。1926年城市人口已达201.9万,于1934年城市面积已扩大到280平方公里。1935年批准了第一个莫斯科城市总体规划,规划人口控制在500万,面积567平方公里,城市主要向西南部发展,外围建造宽10公里的绿化带,修筑地下铁路、煤气管道、莫斯科运河等。卫国战前时期,德军进抵城市外围,工厂、政府机关撤离,阻碍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战后经过短暂恢复,加快了城市改造和建设速度。50年代以来,以住宅为重点的高层建筑群不断出现,新建面积达9000万平方米,加宽街道,改造旧市区。1971年又制定了第二个莫斯科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城市规划控制在875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800万的要求,明确了城市职能和经济建设的原则,限制建立新工业企业和耗能、耗原材料以及污染环境工厂的发展,有些企业迁往郊区,强调莫斯科应以工业、科研部门、高等院校为主要城市职能,加快服务性行业的发展,使城市沿着集约化方向不断前进。战后城市规模已从1953年的330平方公里扩大到1980年的878.7平方公里,发展到莫斯科公路环内,城市面积比十月革命初期扩大了4倍以上。城市人口1980年已达到820.3万人,1990年已达900万,城市人口比十月革命初期增加了五六倍。现在的莫斯科市界限以环形公路为界,环形公路与土城之间的大部分市区都是十月革命后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这一地带又称“莫斯科环”。
莫斯科城市结构类型充分反映古老城市不断向外扩充发展的特点。骨干道路呈放射状与环形特点,铁路形成市内小环形和郊区大环形线路,公路则形成花园环形、市内环形和莫斯科环行公路的三环线路,这些道路网则构成了莫斯科城市发展的基本骨架。
莫斯科郊区与莫斯科城市群
莫斯科郊区与莫斯科城市群都是在莫斯科市直接或间接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莫斯科市的不断发展及其市区范围的不断扩大使郊区的范围不断向外扩延,并促使周围地区各种类型的城市形成和发展起来,与莫斯科市一道共同组成了城市群。从前属于莫斯科近郊的一些地方,现已成为市区;原来是莫斯科远郊的一些地域,现在变成了近郊区;而原来距离较远的外围地带,现在却成了远郊区。现在的莫斯科州实际上已是莫斯科郊区,莫斯科城市群即分布在这一地域范围内。莫斯科与它的郊区及其城市群已经形成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莫斯科州已经形成了以莫斯科为核心的三个同心圆地带,即近郊带(第一环)、中郊带(第二环)和远郊带(第三环)。
近郊带是莫斯科城外围的第一环,也就是森林公园带。它分布于环城公路以外10~15公里的范围内。带内分布有20多个卫星城镇和12个森林公园。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有250~1200人。这一地带因紧邻市区又靠近环城公路,成为莫斯科市民的居住地和临时的休息游览地。近郊一些卫星城每天均有50万人去莫斯科工作,也有一部分莫斯科人到卫星城上班。同时,这些城市也是莫斯科居民的重要郊游与疗养地。其中有些城市工业相当发达,建有许多工业企业和科学研究机构、公用设施,以及航空港等均设于这一地带区。这一地带温室、养禽及花卉业比较发达,建有几个大型机械化养禽场。
中郊带位于森林公园带外缘到环形铁路范围内,一般距森林公园带外缘50~90公里,少数地方达100~120公里。北部莫斯科运河一带也属于这一地域。面积约14000平方公里,带内分布有30多座城市。许多重点科研机构、大型科学生产实验基地和一些大中型工业企业分布于这一地带。带内大多数城市分布于环形铁路和放射形铁路沿线。这一地带虽然距莫斯科已较远,但与莫斯科的生产、生活的联系仍很密切。有些城市分布有许多莫斯科大工厂企业
的分厂和协作厂。为首都现代比建设的需要,在季米特洛夫、多尔戈普贝德内伊、茹科夫斯基、雷特卡里诺及波多尔斯克等城市,发展了各种建材工业。电钢城为莫斯科的机械工业提供各种优质钢。为了发展郊区农业,在诺里斯克建有拖拉机制造厂,在采煤中心,沃斯克列先斯克建有“古比雪夫化学联合企业”,生产行种化肥。这里也是莫斯科纺织工业基地向东的延续,奥列霍沃—祖耶沃是重要的棉纺织中心,拉明斯科耶和诺金斯克以棉纺为主,巴甫洛夫斯基镇是毛纺与丝织中心。中郊区是莫斯科的重要科研实验基地,如杜布纳是全苏高能物理研究中心,设有核物理研究所;多尔戈普鲁德内设有全苏第一个制造宇宙飞船的实验基地,并建有国家自然资源研究中心。中郊带的城郊型农业也十分发达,如西部地区的乳用养畜业,奥卡河沿岸的蔬菜种植业和果树栽培业,遍及全带的马铃薯种植业,对满足莫斯科城的鲜乳品和蔬菜供应起着重要作用。
远郊带包括大环形铁路外侧莫斯科州的全部,这是莫斯科地区城市化的后备地。带内以农村居民点为主,城镇居民点较少,该地带内形成的一些孤立城市均分布在铁路沿线或交通枢纽上,在莫斯科的作用和影响下,有些城市工业很发达,它们与莫斯科的经济联系也很密切,有些工业企业和电站直接为莫斯科服务或者与它的一些企业进行协作。
莫斯科城市群的作用 莫斯科地区是中央经济区的核心,在面积不到中央区1/10的范围内,集中了全区一半以上的人口。莫斯科市又是这一地区的最大核心,它集中了全区63%的城市人口,其余37%的城市人口分布在172座城市和81个城镇,农村人口只有160万(占总人口的11%)。可见莫斯科地区实质上是一个大的城市群。
莫斯科与其周围地区(包括城市群及郊区农业地区)已经形成了相互联系、互为制约的池域生产综合体。莫斯科以高质量的工业产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设备、熟练的工人支援周围地区的发展;而周围地区则是莫斯科工业、人口以及城市用地等进一步发展的后备地,也是莫斯科市城市建设的原材料基地和公用服务事业的基地。莫斯科周围地区的发展对于分散莫斯科的人口和工业、文教科研等职能,控制莫斯科的城市规模,以及对莫斯科城市经济的补充等,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莫斯科市已是超过900万人口的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如何控制城市的发展规模和不断改善城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已是急待解决的紧迫问题。苏联从30年代初,就曾提出控制莫斯科的城市规模,并提出不要在莫斯科再建设新的工厂企业。
那时,莫斯科的人口为280万人,城市用地面积为280平方公里,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扩大,1935年7月制定了莫斯科市总体规划(规定人口规模的极限为500万人,城市用地面积的极限为600平方公里)。1971年又修改并重新制定了总体规划,规定城市的人口规模为800万人,城市的最大用地面积为875平方公里。两次的城市总体规划对于改造莫斯科和改善城市生产与生活环境,均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城市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莫斯科的强大吸引力促使莫斯科不断发展。现在莫斯科均已超出两次城市总体规划所规定的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的规模。由于城市规模过大,势必造成交通拥挤、城市用地坚张,居民活动半径过大、供应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进行城市内部合理布局,将单中心布局改为多中心布局(除市中心规划区外,再改建7个规划中心区),以及改进市政建设等措施以外,加快发展莫斯科城市群和周围地区的郊区农业,则是控制莫斯科城市规模和促进周围地区经济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莫斯科周围地区是分散莫斯科工业职能的主要场所。1975年,在莫斯科近郊区与远郊区集中了1100多个工业企业,有100万职工,生产1500多种工业产品。其中有些产品直接供应莫斯科或与莫斯科的工厂企业协作配套,也有部分产品供应他区。“八五”和“九五”期间(1965~1975年),有400多家有害市区环境的工厂企业由莫斯科迁往郊区,还有300多个企业也将由市区迁往郊区。这不仅有利于改善莫斯科的环境,控制其工业规模,也有利于促进郊区工业的发展。
莫斯科周围地域也是分散莫斯科科研文化职能、分散其人口的主要地域。70年代中期。在莫斯科郊区已分布有200多个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这一地区的科学工作者比1940年增加了12倍,有十多座高等院校也分布在这里。目前,一些新建项目已限制在莫斯科安排,这些项目全分布在莫斯科周围的城镇中。今后,莫斯科周围地区将似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以优美安静的环境和良好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吸引莫斯科的一些居民来这里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