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世界的人口(3)

时间:2011-02-08  归属:世界经济地理
世 界 人 口 分 布

人口的地理分布是人口增长和人口的移动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人口地理分布既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受制于社会经济规律的作用,但最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当今世界的人口分布是人类经历几百万年、尤其是近几百年人口增长和移动的结果,现在人类已遍及除两极地区(无定居人口)以外六大洲的各个角落。地理大发现及其以后的几次科技革命,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世界人口增长、移动和重新分布的巨大推动力。

各洲人口增长与分布  现在同18世纪相比,美洲和大洋洲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已从2.5%骤增至14.3%,亚、欧、非三洲总和则从97.5%降到85.7%。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口的分布很不平衡。目前,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尚有30%~40%基本无人居住;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2人的要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全世界人口的2/3仅仅集中在陆地表面1/7的土地上。从数理地理位置上看,南半球的人口只占全世界的11.5%,而北半球却占88.5%;在北半球中,赤道至北纬20°地区的人口占将近10%,而北纬20~40°和40~60°地带则分别拥有总人口的约50%和30%,北纬60°以北仅占1.5%。由此可见,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这是因为该地带陆地所占比重较大,气候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缘故。近些年来,由于生产力向沿海地区集中的倾向不断发展,人口也随之向沿海地带集中。目前,各大洲中距海岸200公里以内临海地区的人口比重,已显著超过了其面积所占的比重,并且沿海地区人口增长的趋势今后还会继续发展。

目前,全世界的人口已达50多亿,散布在六大洲之中(南极洲尚无定居人口)。其中以亚洲、欧洲人口为最多,约占世界人口总数3/4,同时人口密度也最大,每平方公里分别为93人和27人;大洋洲人口最少,仅占世界人口总数的0.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3人。除各大洲间人口分布不平衡外,在世界上又形成了人口密集地带和人烟稀少地区,其间的差异更为明显。

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带是南亚、东南亚、中国东部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不包括北海道)等。这一地带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在200人以上,有的地方达500~1000人。这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40多个,其中上海、东京、雅加达、加尔各答、曼谷、北京、孟买、汉城等人口均在500万以上。该地带几乎聚集了全世界一半左右的人口。这里文化历史悠久,有适于发展农业的优越气候条件(每年可两熟或三熟)等,都促使了这个人口稠密地带的形成。

第二个人口稠密地带是欧洲(不包括北欧及东欧的一些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在50~200人之间,尤其是利物浦—汉堡—巴塞尔—巴黎这—四边形囊括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在1000人以上。本地带集中6亿多人口,有30多个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城市。这里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又是世界上重要的工业地带,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刺激了本地带人口的聚集。

第三个人口密集地带是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地区,其中尤以波士顿到华盛顿一线的城市群和克利夫兰—底特律—芝加哥一线(即所谓美国经济地理上的两大枢轴)的人口最为密集。这一地带包括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隅,约聚集有1亿人口。这里是英国在北美洲最早的殖民地,阿巴拉契亚煤田以及大湖铁矿区,为这一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这里仍是美国和加拿大的主要工业区域。历史、资源和经济等条件是形成该人口密集地区的主要因素。

其他,如非洲的尼罗河下游,北非地中海沿岸、几内亚湾沿岸、坦噶尼喀湖与维多利亚湖之间的地域、美国西南海岸以及澳大利亚东南部等,人口也较为稠密。

与上述地区相反,世界上还有大片人烟稀少的地带,如北极圈地带(加拿大北部、美国阿拉斯加、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半部与格陵兰岛)以及撒哈拉、中亚戈壁和澳大利亚西部的沙漠地区等。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属于赤道雨林带的南美亚马孙河流域、赤道非洲,虽然自然条件较好,但是由于气候炎热潮湿及开发难度大,因此人口密度至今仍然很小。

综上所述,生产的发展不但决定人口的增长速度,而且对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也有决定性意义;同时,其他社会条件也对人口分布状况有着一定影响。

世界的城市化  近几十年来,世界人口分布出现了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即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城镇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许多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并出现一些巨型的特大城市和城市群,这些统称“城市化”。城市化是近些年来世界范围生产力(尤其是工业生产)大发展的产物,是当代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发展的必然结果。

据统计,1890年全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国家只有英、澳、德三国,1904年发展到十多个,而到1981年已达到67个。就世界而言,城镇人口比重已从1900年的13.6%上升到1981年的38%。1900年世界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302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仅有11个,而到了1975年则分别达到1966个和181个,1982年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便达到232个,其中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到25个。

大城市的发展速度明显地超过中小城市,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甚至超过发达国家,这也是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新特点。1950年到1975年的25年间,世界2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占世界城镇人口比重从46%迅速上升到55.1%,而人口不到10万的中小城镇人口比重则从45.4%大幅度下降到36.9%。这主要是由于工业进一步向大中城市集中,以及人口从中小城镇向大城市移动等原因造成的。同期内,发达国家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占城镇人口比重由28.1%上升到33.2%,而发展中国家却从18.2%猛增到31.6%。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有关外,还有其他许多社会经济条件的作用所致。从1900年到1975年,全世界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数目增加了23.7倍,100万到200万的城市增加了12.4倍,而10万到100万的城市只增加了5倍。一些不久前还很少为人所知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城市,近些来年迅速膨胀为百万或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如扎伊尔的金沙萨本世纪初只有5000人,80年代中期已达225万以上;印尼的雅加达人口从12万人增至650万;伊朗的德黑兰和南朝鲜的汉城也从20万人分别增加到45O万和84O万;巴西的圣保罗则从24万增加到720万;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更从50万增到1475万(大墨西哥城)。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目前,已给一些国家带来许多社会弊端,酿成相当多的城市问题。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世界的人口
  • 上一篇:世界的民族
  • 下一篇:当代世界经济地理基本特征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