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城市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在70%以上,1979年这类国家全世界共有23个(不包括20万人口以下国家),虽然其人口数仅占世界总人口的16%,但却占世界城镇人口的34%。该类型国家主要包括西北欧、北美洲等发达国家,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以及温带南美洲国家和委内瑞拉,科威特也包括在这一类型之内。
(2)中等城市化国家。城镇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1979年计有78个国家,人口数占世界总人口的26%,而城镇人口却占世界的38%。这类国家包括前苏联、东欧和南欧各国,以及北非、西亚和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瑞士、挪威、奥地利也属于这一类型。
(3)低城市化国家。城镇人口比重不到30%,1979年计有62个国家,其人口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半数以上(58%),但仅占世界城镇人口的28%,均为发展中国家。非洲南部莱索托,其城镇人口比重仅为3%。我国城镇人口大约为20%。
世 界 人 口 移 动
人口移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与人口增长一直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两个基本因素,并对国际和国内劳动地域分工、生产力分布以及经济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人类为了生存,探索新的生活资料的来源,以及由于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地由他们的发源地向外迁移、扩散,后来遍布于各大洲,基本上占据了整个地球。但是,人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其移动的原因、规模、方式等是不同的,其对生产力分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地理大发现以前,在旧大陆已有大规模的人口移动,如古希腊、古罗马对欧洲和地中海沿岸的征服,成吉思汗的西征,阿拉伯人的移入北非以及犹太人的分散于世界各地等。当时人口的移动主要是与战争结合在一起,又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移入的人口虽然也促进了所在地区农牧业上的发展,但对各地劳动地域分工的影响还不够明显。
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造成了世界范围的和一国内部的大规模的人口移动,进而促进了国际、国内的劳动地域分工,并对世界生产力分布产生了强烈影响。
就世界范围看,大规模的人口移动主要有:欧洲向美洲、向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移民,非洲大陆向美洲的移民以及亚洲各国向外的移民等。
欧洲向美洲的移民 美洲原居民主要为印第安人。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一些主要国家不断向美洲扩张并大力进行移民垦殖。目前新大陆的居民,大都是欧洲人的后裔,仅1815~1914年间,欧洲向美洲的移民即约有4000万人。最早向欧洲移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主要移居拉丁美洲,并给拉丁美洲带来了封建的大庄园制度和天主教。英国和法国是向北美洲移民的主要国家。英格兰人和爱尔兰人以移住美国和加拿大为主,1836~1936年的百年间,爱尔兰人口移向美洲的约有730万人,几乎等于现爱尔兰人口的两倍多。法国人主要移住加拿大的魁北克等地区。美国和加拿大都是典型的欧洲移民国家。进入20世纪以来,西欧、北欧其他国家以及南欧和东欧国家向美洲的移民也不断有所增加。
欧洲向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移民 澳大利亚的原居民主要为操波利尼西亚语系语言的澳大利亚土著居民。1770年国航海者第一次驶抵澳大利亚,自1788年起英国开始向澳大利亚殖民,到1877年累计已有近500万人移入澳大利亚,从事采矿、小麦种植和养羊业等活动。19世纪中叶移民人数达到高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每年移入人口平均仍达60万人,目前每年人口净移入也有10多万人,其中大多数为英国人。新西兰的人口移入状况与澳大利亚相似。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都是欧洲(主要是英国人)移民的国家。
非洲大陆向美洲的移民 这一移民洪流主要是通过奴隶贸易实现的,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由非洲迁往美洲的黑人奴隶累计有1500万~2000万人,他们遍布于美国和拉丁美洲各地,现在美洲的黑人和黑白混血种人等大多为非洲黑人奴隶的后裔。他们是开发拉丁美洲和美国南部地区的主要劳动力,多为美洲人口的最下层。通过奴隶贸易使非洲人口直接间接损失了一亿人左右,对非洲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由于大量的非洲黑人移入美洲,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构成和职业构成。
亚洲向外的移民 亚洲大规模的人口移出晚于欧洲和非洲,大体始于19世纪后半期。主要移出地区是东亚和南亚。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居民由于生活所迫,飘洋过海,外出谋生,主要是去往东南亚诸国,有的又进而移向世界各地,估计目前世界各地的外籍华人和华侨约有2000多万人。南亚各国在英国的统治时期主要是向英属殖民地的马来西亚、西非和西印度群岛等地移民,一个多世纪向外移民约有700万人。此外,日本、黎巴嫩等国向外也有一定移民,前者主要移往南美,后者多移向西亚和非洲沿海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规模国际人口移动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移民的规模没有以前那样大;对移民的选择性,尤其对文化技术水平的要求加强了;劳动力输出即外籍劳工这样一种新的移民形式发展很快;由于地区性战争频繁,国际政治难民问题显得比较突出。
战后以来,一些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现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适应,这些国家又不愿意增加外来的固定移民,因而多采用临时输入廉价劳动力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矛盾。外籍劳工流动的基本趋势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贫穷国家流向较富裕的石油输出国家;由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西欧、北美和中东是外籍劳工的主要输入地区。西欧的德国、法国、瑞士、比利时、荷兰以及北欧诸国目前共有外籍劳工1000多万。1973年(前)联邦德国曾高达260万人,法国达190万人。西欧的外籍劳工主要来自南欧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南斯拉夫、希腊和亚洲的土耳其以及北非诸国,其中意大利去往西欧劳工近百万人。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一些产油国也需大批外籍劳工,其中沙、伊两国每年平均需100万人以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外籍劳工则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96%,整个中东地区的外籍劳工达400万人左右。中东的外籍劳工主要来自南亚和西亚的一些国家,巴基斯坦和阿拉伯也门外出的劳工都在50万人以上。美国的外籍劳工主要来自墨西哥、巴西、波多黎各等国。目前,全世界的外籍劳工有2000多万人。
国际难民主要是由于战乱、种族与民族压迫、政治与宗教迫害等而造成的大批人口流亡异国,形成大规模的人口移动。国际难民虽历代皆有,但二次大战后难民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空前的。如以色列侵占阿拉伯人领土,使数以百万计的巴勒斯坦人流亡他国;又如柬埔寨、阿富汗等亚洲难民等等。难民靠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资助。目前难民不仅成为人口国际迁移的一种特殊形式,而且也是全世界关注的严重问题。据估计,目前世界难民总数已超过1000万人,以亚洲为最多,非洲次之。
除上述大规模国际间人口移动外,在一些国家内部也存在着规模较大的人口移动,如近代俄国由其西部欧洲地区向东部亚洲地区,美国由其东北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我国由山东、河北等地向东北和内蒙地区的大规模移民等,这些对各国移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均有重要影响。
总之,近代大规模人口移动,一般都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市场的形成,同时对移入国的民族构成及其经济发展特点与地域分布均有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