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亚洲-东南亚(4)

时间:2011-02-08  归属:世界经济地理
地域差异和各国基本特征

东盟和非东盟国家之间的差异  在殖民地时期,东南亚各国虽然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基础的不同各有其经济特点,但生产力总的发展水平及其结构特点是相似的,可以说是大致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近几十年来,各国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彼此之间已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其中存在于东盟国家和非东盟国家之间的差异尤为引人注目。

如前所述,自50年代以来,东盟国家发展速度之快,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而几个非东盟国家则发展缓慢,甚至长期停滞。以东南亚最重要的农产品稻谷的产量来看,1988~1990年的平均产量与能够代表战前水平的1934~1938年间相比,越南和缅甸仅增长1.1倍~1.6倍,而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却分别达到2.7~4.8倍;同期内,东南亚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橡胶的产量在越南基本上没有增长,缅甸增长亦不多,而泰国却猛增了大约30倍,菲律宾增幅更大,原先产量最多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增长了不下2倍。类似的悬殊差异在农业生产其他领域中亦普遍存在,尤其是东盟国家中在农业生产的多样化上取得显著成就,在稻谷和橡胶之外,成长起油棕、玉米、木薯、香蕉、菠萝、可可等一批具有世界意义的新出口作物,越、缅等国则远为逊色。1990年马来西亚人均净出口农产品230美元,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分别为80和30美元,而越南和缅甸仅为10美元和5美元。

在工矿业方面,东盟国家和非东盟国家之间的差距更大。其人均制造业产值要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从电力、水泥等主要工业品的人均产量来看,目前越南仅及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1/5~1/10,缅甸更少。在东盟国家中已颇具规模的面向出口的制造业,如服装鞋帽、电子电器、汽车装配等,在越、缅等国基本上还是空白。

经过30年的发展,新加坡已成了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其他东盟国家工业产值也赶上和超过了农业,经济结构有了显著变化。而非东盟国家这一变化尚不明显,目前仍属农业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东盟国家相差达数倍之多。

在短短几十年内,东南亚出现了上述日趋悬殊的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经济发展同一个国家国内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安定与否关系甚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发展较快,政治稳定,社会较为安定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所谓正确,一是要符合国情,二是要顺应国际潮流。东盟国家在发挥本国传统优势并努力实现农业多样化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的推进工业化,尤其是大力发展出口导向部门,从而强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至关重要。对于东南亚国家,由于过去的历史基础,以及经济上的对外依赖性,这样做尤有必要。东盟国家引进了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开拓了国外市场,总的说来效果是积极的,也是显著的。如新加坡历年发展投资总额的3/4来自国外,对该国经济的起飞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马来西亚,外资比重亦超过半数。由于实行对外开放,东盟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很快,一大批“拳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站住了脚跟,如泰国的稻米和木薯产品的出口量在世界居首位,橡胶居第3位,玉米和糖居第5位,不仅显著扩大了外汇收入,也带动了其他经济部门。1965年东盟国家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2.3%,1990年该比重已提高到4.2%。相反,同期内非东盟国家的对外贸易却相对萎缩,上述比重由0.2%锐降至0.07%。按人均计算,前者出口额已超过后者近20倍。

值得指出的是,自80年代末期以来,越南开始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工农业生产迅速展现出生机。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国家,越南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提高东南亚在世界经济地理中的地位。

中南半岛国家  东南亚通常以克拉地峡为界,划分为两大地理单元。地峡以北为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5国;地峡以南为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包括东南亚其他几个国家(泰国有一部分领土在地峡以南)。两大单元之间在自然、人文和经济地理等方面有着鲜明的地域差异,区内各国在地理特点上则较为近似。

中南半岛属比较稳定的地块构造,其地形结构犹如掌状,山川纵向并列的特点十分显著,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阿拉干山地、伊洛瓦底江谷地、掸邦高原、湄南河谷地、呵叻高原、湄公河谷地、老挝高原和长山山脉、红河谷地。上述四大河流的中下游均发育了广阔的冲积平原,尤其是河口三角洲;平原上人口稠密,经济荟萃,与两侧的山地和高原形成鲜明对照。中南半岛的气候属典型的热带季风类型,水热资源丰沛,干湿季分明,特别有利于稻谷的生长,这是区内农业生产以稻谷占优势的重要原因,但热带经济作物则颇受局限。

在人文地理上,居住于中南半岛上的各民族一般都属于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各国居民普遍信奉佛教,其中泰国更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国家,佛教徒占总人口92%,4万多座寺庙遍布城乡,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影响极大。

由于除泰国外,中南半岛上的其他国家都不是东盟的成员国,长期以来其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故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南方的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南半岛上5个国家的土地面积约占东南亚一半,人口占40%,国民生产总值仅占1/4,工业的比重还要更低。在前文中已经分析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这里还要指出的是,不同的地理环境或自然条件对此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它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尤其是农业生产的内容有着直接影响。例如,东南亚最主要的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绝大部分都分布在马来群岛及其周边海域,锡钨矿带的主体也在马来半岛,而中南半岛在矿产资源的贮存上则无法与之相比,因此几个国家采矿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很低,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矿产品的出口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情况完全不同。在农村,中南半岛迄今仍以水田农业占绝对优势,稻谷不仅是最主要的农作物,也是基本的出口产品,种植园农业则甚为薄弱,热带作物的生产和出口远不能同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相比。中南半岛的稻米出口虽有突出地位(在世界贸易量中约占40%),但受消费习惯影响,稻米在世界粮食贸易中所占比重并不大。因此中南半岛不仅矿产品出口很少,农产品也不多,在东南亚农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还不到1/4,若把泰国生产于克拉地峡以南的橡胶扣除,就更低了。

在中南半岛内部也存在着鲜明的地域差异,特别是四大河流的冲积平原,尤其是河口三角洲,在人口分布和经济地理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堪称所在国家的精华之地。

(一)伊洛瓦底江三角洲  位于缅甸南部。包括外缘地区在内,面积占全国12%,人口却占到40%。过去区内皆为丛林沼泽,19世纪中叶起才陆续开发,因水土条件俱优,对外交通便利,是英国殖民者重点经营的地方,逐渐发展为国家的核心地区。其农业以几乎青一色单季水稻(7~12月)为特色,产量占全国70%。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亦占有极大比重。缅甸首都仰光座落在三角洲的中央,人口330万(1990年),为本国最大城市、工业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其港口吞吐量占全国90%。

(二)湄南河下游平原和三角洲  地处泰国中央,濒曼谷湾。面积占全国1/6,人口占1/3,是国家政治、经济的心脏地带。区内过去基本上单一种植水稻,近30年来已逐步过渡到水旱轮作,目前稻谷产量占全国1/4,玉米、甘蔗、木薯、槿麻也很重要。区内工业一向在全国占绝对优势,其中大部分又密集于首都曼谷。曼谷正当三角洲的中央,距河口30公里,建城200年来,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一直在全国经济中占据着突出地位,1990年其人口已达716万,占全国总人口1/8,工业更占到70%。

(三)红河三角洲  位于越南北方,以首都河内为中心,开发历史十分悠久。目前包括外缘地带在内,占全国总面积8%,而人口和耕地却占1/3以上,工业的集中程度则更高。区内农业以水稻为主,因人口密度高(农村普遍达到每平方公里600人左右,比中南半岛上其他几大三角洲超出1~3倍),不仅土地几乎开垦无余,而且双季稻比重很大,这是东南亚少见的。河内市人口112万(1990年),是全国第2大城,也是北方首屈一指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以东100公里的海防,是本国第3大城,也是重要港口。

(四) 湄公河三角洲  面积4.4万平方公里,其中约4/5位于越南,1/5位于柬埔寨。其地势比红河三角洲更为低平,河网极为稠密,沿海和内地都有大片积水和沼泽,加上海水经常倒灌,故人口密度和垦殖指数都明显低于红河三角洲。自17世纪开始垦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稻谷产地。位于三角洲北缘的胡志明市(原名西贡),人口324万(1990年),是越南最大城市和工商业中心。

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  由位于克拉地峡以南的各国组成,其地理特征与中南半岛差别很大。

首先,在自然地理上,本区大部分地区都具有新构造运动极为强烈的显著特点,多火山、地震,与中南半岛稳定的地块构造形成对照。马来半岛除北端狭窄的地峡外,四面均由海洋包围;马来群岛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岛屿总数多达2万多个。因此,本区属于典型的海洋环境,不仅自然条件深受制约,经济生活亦颇受影响。全区绝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为热带经济作物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人文地理上,区内绝大多数民族属于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各国都不是佛教国家,其中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信奉伊斯兰教,菲律宾信奉天主教。

本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中南半岛,不仅制造业相对发达,采矿业的优势尤为明显。在农业方面,热带经济作物地位十分突出,橡胶、油棕、椰子、胡椒等长期独占世界市场,粮食则时感不足,这一结构特点与中南半岛也有很大差别。

在本区内部,各国之间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如1989年,文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1.5万美元,在世界上亦属少见,而新加坡为10450美元,马来西亚2160美元,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分别仅710和500美元。但若把文、新这两个情况比较特殊的小国除外,其他几国的经济地理特点还是基本相似的。

从生产分布来看,即使在各国内部,差异也是巨大的,它直接取决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一般说来,经济和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马来亚 位于马来半岛上,濒马六甲海峡。其面积占马来西亚全国2/5,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占85%,制造业的比重更达到95%,开发水平同国内其他地区(沙捞越和沙巴)相差十分悬殊。究其原因,除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包括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外,紧邻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的交通地理位置也至关重要,因而过去长期是英国殖民者重点经营的地方,形成了较为雄厚的历史基础。马来亚的中央是斜贯全境的弧形山脉,其两侧自然和经济面貌相差很大。西侧沿马六甲海峡是一条泥质冲积平原,其地势低洼,开发较晚,主要种植水稻。沿海平原和中央山脉之间,高程界于50~600米处为宽约80公里的山麓丘陵地带,这里地势高亢,气候适中,排水良好,不仅适于种植橡胶,而且又当锡矿带的主体,因而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胶锡地带”,约集中了马来亚80%的人口,及种植园和工矿企业的90%;马来亚的几个主要城市分布在此,其中吉隆坡是国家首都、最大城市,也是锡业两大中心之一(另一个中心是怡保),1990年人口为171万。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亚洲东南亚
  • 上一篇:亚洲-南亚
  • 下一篇:亚洲-东亚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