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亚洲-东南亚(5)

时间:2011-02-08  归属:世界经济地理
(二)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见下节)。

(三)吕宋岛  位于菲律宾北部,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其面积占全国1/3,人口却占半数。该岛在地形上由东、中、西三列纵向山脉夹持着两大纵谷平原,即卡加延谷地和中央平原,是岛上两大农业区。全岛椰子和甘蔗产量占本国1/3,稻谷占2/3,工矿业更占80%以上。首都马尼拉位于其西海岸,前濒世界最优良港湾之一的马尼拉湾,背负中央平原,发展条件十分优越;1990年包括与之毗邻的3市13镇在内的“大马尼拉”总人口达到848万,其工业产值独占全国60%,所提供的财政收入更占到90%,足见其地位之重要。

除以上几个大岛外,马来群岛其他各岛开发水平一般都不高,工业尤为薄弱,世界第2大岛伊里安岛和第3大岛加里曼丹岛的广大内地,至今还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印 度 尼 西 亚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第4人口大国。它位于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之间,地跨赤道,沟通着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其海域或附近的马六甲海峡、新加坡海峡、龙目海峡、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等皆为联结两大洋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国土由东西绵延5千多公里的1万多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有人居住的近1千个,总面积190多万平方公里。各岛在地理上分为四组:(1)大巽他群岛,包括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部分)、苏拉威西诸岛。(2)努沙登加拉群岛,又称小巽他群岛,由巴厘、龙目、帝汶(部分)诸岛组成。(3)马鲁古群岛,旧名摩鹿加群岛,包括哈马黑拉、塞兰等岛屿。(4)伊里安查亚,为伊里安岛(新几内亚岛)的西半部。全国人口18140万(1991年)。其分布极不平衡,如1987年爪哇的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788人,苏门答腊74人,苏拉威西64人,加里曼丹15人,伊里安查亚仅3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受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影响而形成的生产力分布面貌。全国87%的居民为穆斯林,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

自然条件  印度尼西亚群岛由几条巨大的岛弧组成,目前新构造运动仍很强烈,是世界上地震、火山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全国有火山400座,其中活火山78座,坦博拉、喀拉喀托、阿贡等火山均以喷发猛烈而驰名。火山活动常酿成灾害,但其喷发物也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在爪哇,火山土即占总面积36%,并且肥力不断有新的补充,这是附近农业特别集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岩浆活动也使得印度尼西亚成为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印度尼西亚多数岛屿在地形上都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即弧形山脉偏于岛的外侧,而内侧均发育了广阔深厚的冲积平原,沉积层可厚达万米,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很广。全国海拔低于200米的平原合计占总面积50%,200~1500米的丘陵低山占45%,1500米以上的中、高山占5%,不同的地貌类型为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印度尼西亚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湿度大、风力小,为其基本特点。年平均气温一般均达25~27℃,年降水量多超过2000毫米,且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自南纬5°往南,即从爪哇岛到帝汶岛,气候逐渐向热带季风类型转化。首都雅加达位于南纬6°,已有干季和雨季之分,夏半年仅占全年降水量27%,而帝汶岛上位于南纬10°的古邦该比重更降至5%。此外,各地气候受地形影响也很显著。一是受坡向影响,如苏拉威西岛上的帕卢,虽紧靠赤道,但夹于高山之间,年降水量仅540毫米,是全国最干燥的地方。二是受高程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所有这些,都使得全国的气候乃至整个自然环境在热带类型的总前提下,显得丰富多采。

印度尼西亚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0%,是世界上热带森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盛产多种名贵木材和林副产品。在矿产方面,石油地位十分突出,其探明储量在远东国家中向居最前列;此外,天然气、锡、镍、铜、铝土等储量也很大。

经济发展概述  印度尼西亚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雄厚的人力资源,但由于长期的殖民主义统治,独立后政治局势又屡经动荡,过去经济比较落后。直到近20年,国内政局趋于稳定,又大力引进外资,使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森林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同时制造业和农业,尤其是过去长期供应不足的粮食生产,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整个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65~1989年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8倍,达到500美元,发展速度仅次于新加坡,而超过了东南亚其他各国。上述24年中,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9%降至24%,工矿业则从12%上升至32%,经济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印度尼西亚的经济也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或问题,突出的就是基础工业落后,生产力分布极不平衡,以及迄今出口贸易仍以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总的发展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

农业一向是印度尼西亚最基本的经济部门,1990年其农业人口比重仍达48.5%。全国有耕地2126万公顷,但各地之间垦殖指数差异十分悬殊,爪哇高达48%,层层梯田已经开辟到活火山口附近,苏门答腊和苏拉威西为10%,加里曼丹为3%,而伊里安查亚仅为0.1%。据估计,全国可垦荒地尚有4000多万公顷,农业生产还有着很大的潜力。以稻谷为主的粮食作物是农业的主导部门,占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均在60%左右。印度尼西亚水热资源充足,主要农业区人口又高度密集,故单位面积产量及复种指数在东南亚国家中均居前列,但人均占有的粮田面积过小(稻谷的人均种植面积仅为东南亚平均数的2/3),导致粮食长期不足,70年代一度成为世界上进口稻米最多的国家。进入80年代以来,政府调整农业政策,加强粮食生产,稻谷、玉米等作物显著增产,已初步实现自给。印度尼西亚向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国之一,其中仅多年生作物的种植面积即达546万公顷,在世界上仅次于巴西。作物种类繁多,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有椰子、胡椒、木棉、奎宁。此外,橡胶、棕油、咖啡、茶叶、丁香、豆蔻等亦居世界前列。在60年代中期以前,以橡胶为主的热带农产品在全国商品出口总额中长期占半数以上,近20年来,工矿产品出口大增,热带作物发展则相对缓慢,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降至1/10以下(最重要的橡胶1956年占全国出口总额40%,1989年仅为5%),但农林产品净出口总额仍居亚洲各国之首位。

以石油为主的采矿业是印度尼西亚又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它提供了国家外汇收入的大部分。本世纪以来,印度尼西亚一直是东方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60年代以后发展尤为迅速,1977年创造了年产8430万吨的历史记录,近年维持在6000万吨上下,其中大部分供出口。从1963年起,石油就一直是全国高居首位的出口商品,加上从1977年开始对外出口的液化天然气(居世界首位),长期占出口总额3/4左右。近年因其他出口产业的大发展,前一比重已降到40%以下。同波斯湾产油国相比,印度尼西亚具有邻近远东石油销售市场的有利条件,且油质优良,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较强。油田共有约200个,差不多从陆地到海洋遍布各大区域,储油区占海陆总面积一半以上。过去石油生产高度集中于苏门答腊,近年来其比重明显下降,但仍超过半数;其中的米纳斯油田经数十年开采后,迄今仍保持全国最大油田的地位。加里曼丹和爪哇以海上石油为主,产量增长较快,已分别占全国1/4和1/5。另一产油区伊里安查亚的占3%。印度尼西亚另一项重要矿产是锡。该国处在东南亚锡矿带的尾闾,储量居世界第3位,产量则居第2位,邦加岛和勿里洞岛向以“锡岛”驰名,分别提供了总产量的3/4和1/5,冶炼厂设在邦加西侧的文岛。

印度尼西亚制造业的绝对规模在东南亚国家中居首位,但若考察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人均制造业产值,则显著落后于其他几个东盟国家。其主体仍是传统的食品工业,大约占制造业净产值26%。近年来纺织、化肥、水泥、冶金、木材等工业部门发展较快,纺织品、化肥、胶合板等已能大量出口。但这些部门目前多数还属于初加工性质,因此所能取得的附加值还不多。例如,纺织工业是初加工,服装工业则是深加工,在印度尼西亚其产值的比率是8∶1,菲律宾则是1∶1,新加坡更达到1∶5,这就说明这三个国家处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上。印度尼西亚的炼油工业在东南亚仅次于新加坡,计有6座炼油厂,年加工能力为4070万吨,只不过相当于原油产量的2/3。

地理区域  印度尼西亚的生产力分布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可在全国划分出六个主要地理区域:

(一)爪哇  向为国家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其南半部是巽他弧所贯穿的火山和石灰岩台地,全岛计有活火山约30座,北半部则为低平而肥沃的冲积平原。全岛处于热带雨林气候向热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总的说来,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较国内其他地区有利。自1800年印度尼西亚沦为荷兰殖民地以后,爪哇作为其统治中心一直是殖民者重点经营的地方,经济开发水平在国内遥遥领先,人口也迅速膨胀,在一个世纪中,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即从30%提高到70%以上。印度尼西亚独立以来,为缩小爪哇同其他地区(统称外岛)的差距,采取了不少措施,包括组织了一系列的移民,但其领先的地位迄今依然保持。目前,爪哇在占全国7%的地土面积上,集中了61%的人口,稻谷、玉米、木薯、大豆、花生及大小牲畜头数占65~80%,甘蔗、烟草、茶叶、木棉、奎宁占90%以上,制造业也非常突出,产值独占全国83%。

爪哇岛东西长1050公里,越往东季风气候的特点越明显,农业生产类型亦相应地有所变化。西爪哇干季只延续三四个月,期内降水亦达一定数量,故种植园农业比较发达,盛产橡胶、茶叶、奎宁和饲料,粮食作物以稻谷和木薯占绝对优势。东爪哇干季长五六个月,期内降水甚少,因此经济作物以甘蔗、烟草、咖啡为主,粮食作物除稻谷外,玉米、花生、大豆的比重较大。中爪哇则属于东西部之间的过渡类型。

印度尼西亚现有6座百万人口大城市,其中的4座,即首都雅加达、泗水(苏腊巴亚)、万隆和三宝垄均位于爪哇。雅加达近几十年来城市规模膨胀很快,1950年人口仅197万,居世界第30位;1990年为925万,已跃居第14位。长期以来雅加达一直是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制造业亦居首位,但集中的程度不如东南亚其他各国首都,这显然与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地域十分辽阔的群岛之国有关。其外港丹戎不碌进口贸易占全国一半,是最大的散货吞吐港。

(二)苏门答腊  包括主岛和邦加、勿里洞诸岛。主岛由巽他弧斜贯,两侧地形很不对称,分水线距印度洋最远仅56公里,距太平洋却超过300公里;东部的冲积平原广阔低平,高程不足30米的陆地占全岛总面积一半,在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下,丛林沼泽广布,经济开发区多限于火山高原、采矿区和港口周围。本区是全国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种植园经济十分发达,约生产了全国2/3的橡胶和咖啡,而油棕、胡椒和硬质纤维作物更占到绝大部分,这些作物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以棉兰为中心的火山丘陵和平原区。本区还是全国最大的石油产区和唯一的锡产区,滨临马六甲海峡的杜迈为主要石油输出港。制造业规模仅次于爪哇,约占全国10%,主要工商业城市有棉兰、巨港等。苏门答腊北侧的巴淡岛(416平方公里,10万人,华人占1/3)和相距仅20公里的新加坡共扼马六甲海峡入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目前正在建设庞大的国际物资集散中心和出口加工区,吸引了大量外资。1992年已完成第一期工程,建成了国际机场和亚洲第一流的深水港及许多工厂,该岛已成为仅次于雅加达和巴厘岛的全国第三大观光旅游地。其东侧的宾坦岛也揭开了大规模建设的序幕。

(三)加里曼丹  地质古老,无火山,因久经侵蚀,地势十分平缓,沼泽广布,热带雨林极为广袤,这些均与爪哇形成鲜明对照。经济活动仅限于沿海片段地带。除橡胶产量占全国30%外,区内农业不占重要地位,制造业亦仅占全国2%,但以三马林达为中心的东海岸是国内重要石油产区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区。此外,区内林业发达,已发展起庞大的木材加工业。

(四)苏拉威西  在构造条件制约下,该岛外形奇特,由4个半岛拼合而成,地势十分崎岖,但热带山地气候较为宜人,以乌戎潘当(望加锡)为中心的西南半岛是主要经济开发区。工业落后,规模尚不及加里曼丹,但金属矿藏丰富,其中镍矿已大量开采。

(五)伊里安查亚  高大的雪山山脉横贯中央,构成地形的主轴,其北部是低山和平原,南部是更为宽广低平的冲积平原,沼泽丛林密布。全区地旷人稀,林矿资源虽富,但开发不多,仅最西端的鸟头半岛已开采石油和铜矿。

(六)努沙登加拉  由东西延续1600公里的许多岛屿组成,除最西端紧靠爪哇的巴厘岛外,经济水平都很低。巴厘岛面积5600平方公里,是国内又一人口稠密、盛产稻米的岛屿,但该岛最负盛名的还是那风格独特、东方宗教色彩浓郁的文化艺术,如舞蹈、歌唱、雕刻、金银饰物等,巴厘因此赢得了“诗之岛”的美名;这些同岛上绮丽的热带风光和高大雄伟的火山群相配合,使巴厘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新 加 坡

新加坡——东南亚区域中心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由主岛及附近54个小岛组成,国土总面积仅632平方公里,其人口密度却高达每平方公里4400人,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加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称“东方十字路口”。北面与马来半岛隔着宽仅1.2公里的柔佛海峡,两边有长堤相连,交通便利。在南面,隔新加坡海峡同印度尼西亚相望;海峡长105公里,宽1.7公里,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航行要道。1824年英国占领新加坡后,一直把它作为在东方的最大战略据点和航运枢纽加以经营。在此基础上,新加坡从邻国大量进口各类初级产品,汇总、分级、包装后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转口贸易和航运业为主体的独特经济类型。

新加坡独立后,针对本国地窄人稠,资源贫乏,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特点,在继续扬长避短、保持原有经济特色的同时,坚持全面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各类第三产业,使整个经济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经济结构也得到极大的改善,成了东南亚一个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在某些领域内还具有显著的世界意义。具体说来,这个所谓中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国际航运、航空和贸易中心  其主要基础就是新加坡港的港口业务,该港不仅具有杰出的地理位置,气候和水文条件也十分理想,近几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1984年按进港船舶总注册吨位计,已超过荷兰的鹿特丹而成为世界第1大港,1990年货物吞吐量过1.88亿吨,亦居世界最前列。新加坡的航空事业也高度发达,作为一个小小岛国,其国际航空客运周转量(1989年为305亿人公里)仅次于美、英、法、日,竟高居世界第5位。所有这些都反映出新加坡这一国际交通枢纽的特殊重要性。

新加坡在以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外贸易达到了庞大的规模,1990年其商品进出口总额按人均计算达到4万美元,比世界平均数高30倍,比东南亚平均数高60倍。过去新加坡一向以转口贸易占绝对优势,如1960年即占出口总额95%;此后由于本国制成品出口迅猛增长,转口贸易比重大幅度下降,但绝对数额仍有增长,东南亚主要转口贸易基地的地位并未丧失。

(二)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  这一发展是新加坡最显著的变化。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1960年的9%提高到目前的30%,电子、炼油和造船三大核心部门均具有世界意义。全国建有五大炼油厂,年加工能力达4290万吨(占东南亚40%),成品油出口额仅次于荷兰居世界第2位。为服务于航运业,新加坡的造船业向为传统的优势部门,近年不仅能修造种类繁多的各项船舶,还发展为世界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由于制造业的大发展,以化工和机械产品为主的制成品在商品出口总额中已占到90%以上,彻底扭转了以往单一输出初级产品的贸易结构。自70年代后期起,为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形势,新加坡的制造业迅速地把重点转向技术密集型部门,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在十年中猛增百倍,电视传真设备、按钮式电话、光纤光缆、电脑化列车控制系统等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60和70年代,新加坡建设了一批新工业城镇和出口加工区,其中的裕廊区因规模巨大,布局合理,在世界上亦颇有名气。近年来重点已放在新科技园地(如肯特岗)的建设上,以适应发展尖端技术、培养科技人才、改革工业结构的需求。

(三)投资和金融中心  由于新加坡不仅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迅速的交通电信事业,还具有政局稳定、法规健全、居民文化素养高等特点,加上政府坚持全面对外开放的政策,因而外国资本趋之若鹜,在全国历年投资总额中竟占了3/4以上,对新加坡经济的起飞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各国银行云集新加坡,银行总数仅次于伦敦、纽约和香港,成为世界第4大金融中心。股票上市量也达到居世界第9位的巨大规模,全部股票市值中,外国公司即占60%以上。

(四)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  就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而言,新加坡并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但该国利用其适中的地理位置,通过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出入境手续,并开展各种旅游“外交”活动,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来访以及大批国际会议在此召开。1960~1990年间,来访的外国游客人数增长57倍,大大超过本国总人口,旅游收入则增长130倍,成了一项重要的外汇来源。而从每年召开的国际会议的次数来看,新加坡已是居亚洲首位、世界第6位的会议中心,这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在沟通信息、吸取最新知识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新加坡利用本国特殊的地理条件,扬长避短,恰当地开发了人力资源,并积极引进和运用了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成功的经济发展道路。当然,由于新加坡在许多方面对外国依赖较深,容易受到多种外部条件的影响,因此其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对此新加坡人自己也是有所认识的,他们并未因本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而高枕无忧,而是不断促使产业升级换代,以适应发展变化中的世界新潮流。自70年代末叶把高科技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来,在不长的时间内已取得卓越成效,1980~1989年间其从业人员增长12倍,产值增长17倍,各类电子计算机的出口额在亚洲仅次于日本,由此赢得了“智能岛”、“东南亚硅谷”的美誉。著名的肯特冈科技园区于1984年设立后,迄今已引进40多家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并在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机器人、海洋工程等方面形成了颇具实力的科研群体。在基础工业方面,新加坡努力发扬在炼油和石油化工部门的传统优势,正在通过填海造陆把建有石油加工厂的亚逸查湾、梅里茂等岛屿联结起来,并以大桥沟通裕廊,以形成更为庞大的石油化工区。为适应上述变化,新加坡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其他国家转移,1989年底还同近在咫尺的印度尼西亚巴淡岛和马来西亚的柔佛州组成了称为“成长三角”的经济合作开发区,以大力发展制造业。在此基础上,不久前又开始了在印度尼西亚的宾坦岛(巴淡岛东侧)发展轻工业和旅游业的计划。所有这些将促使新加坡能以崭新的面貌走向新的世纪。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亚洲东南亚
  • 上一篇:亚洲-南亚
  • 下一篇:亚洲-东亚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