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交通运输网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欧洲地区,亚洲地区比较稀疏,但各有特点。
欧洲地区运输网密集,形成了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为中心,四通八达的稠密铁路网,集中了全俄3/4的铁路线路。向北通向海港,向西通向波罗的海三国及东欧一些国家,向南通往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诸国,向东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向东南则通向中亚诸国。以伏尔加河为骨干,并由伏尔加—顿河运河、莫斯科运河及白海—波罗的海运河沟通起来的欧洲河网成为欧洲铁路网的重要补充。公路网发达。管道网密集进而通向东欧。又有摩尔曼斯克、圣彼得堡和加里宁格勒诸港与大西洋相通。这里是俄罗斯各种运输形式密集、货运量最大的地区。主要交通枢纽是莫斯科、圣彼得堡、下诺夫哥罗德、萨马拉和伏尔加格勒等。
亚洲地区西伯利亚大铁路(从叶卡捷琳堡到海参崴)和第二条西伯利亚大铁路(由泰谢特到苏维埃港)是沟通俄罗斯欧洲部分与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主要动脉。乌拉尔地区的叶卡捷琳堡和车里雅宾斯克为沟通其欧亚两洲的重要铁路枢纽。西伯利亚与远东的几条大河对区内的南北运输起很大作用,是东西向铁路大动脉的重要补充。但由于结冰期过长,严重影响了河运作用的发挥。公路运输对本区区内联系起重要作用。海运业对太平洋及北冰洋沿岸地区的经济联系有重要意义。主要交通枢纽还有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次克和海参崴。
内部经济联系
地域辽阔与生产力分布不平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是形成俄罗斯内部经济联系的直接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交通运输状况直接影响内部经济联系的规模和方向。俄罗斯内部经济联系的主要特点是:工业设备、技术、劳动力和人才由西部欧洲地区向东部亚洲地区流动,而能源和工业原材料则由东部流向西部欧洲地区。俄罗斯内部经济联系的大宗物资是原油与石油制品、天然气、煤炭、矿石、钢铁产品、木材、粮食及矿物性建筑材料。原油及石油制品多由管道运输,货源来自几大油田,一是向西运至乌拉尔、中央区和西北区等,经“友谊”油管向东欧供油;二是秋明油田及萨哈林油田向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供应石油。煤炭主要由各大煤田向周围地区供应。铁矿石由主要矿山运向钢铁基地,钢铁产品主要由三大基地运向消费地区。木材则由北部和东北部森工基地运往俄欧南部地域。粮食主要来自中央黑土区、北高加索、南乌拉尔和南西伯利亚,运往中央区、西北区等大的粮食消费区。
对外经济联系
由于原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由公有制计划经济向私有制市场经济的转变,俄罗斯的对外经济联系必将发生新的变革。其变化的特点是:与原“经互会”成员国的经济联系比重将不断缩小;与原苏联各国的经济联系虽然会有所减弱,但基本联系不会变化;与欧美诸国的经济联系将会明显加强。
与原“经互会”国家的经济联系。原苏联与这些国家经济联系紧密,与“经互会”国家的对外贸易额占原苏联外贸总额的1/2以上。在这些国家之间推行“经济一体化”的分工,以有利于原苏联经济的发展。由于苏联的解体和“经互会”的解散,这种一体化的硬性分工已不复存在。但俄罗斯的能源、原材料和机械设备与原“经互会”国家机械设备、原料与初级产品之间,仍然形成互利的交换关系。
与原苏联各国的经济联系。原苏联经过7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统一运输网,各加盟共和国之间形成了传统的分工与联系和区域互补关系。联盟的解体,增强了离心力,原各加盟共和国将增强与周围邻国的经济联系,欧美诸国也将不断地扩大对各国的经济影响。但是,历史形成的俄罗斯与原苏联其他各国的经济互补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如俄罗斯对中亚诸国棉花、有色金属和水稻的需求;中亚诸国对俄罗斯木材、粮食和某些机械设备的需要。俄罗斯对波罗的海三国及白俄罗斯对机电产品、轻型机械的需求,而后四国又是俄罗斯能源和原材料的稳定的需求者。俄罗斯向外高加索主要供应粮食;而后者向俄罗斯提供亚热带产品。乌克兰和摩尔多瓦均为贫油国,依靠于俄罗斯提供;而前两者的农产品与农产加工品又以俄罗斯为主要市场。
与其他各国的经济联系。“经互会”解体后,俄罗斯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已逐渐上升到第一位。主要贸易对象国是德国、美国、法国、日本和芬兰等,俄罗斯主要以能源、木材和一些工业原材料换取这些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并由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进口粮食。目前,俄罗斯欠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外债达700亿美元。
对发展中国家的外贸额仅占1/8左右,主要对象国是非洲一些国家和亚洲的印度,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等,俄罗斯主要用成套设备、机械和其他工业产品换取亚非拉的稀有战略金属和热带农产品。
俄罗斯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历史悠久并具有明显互补性。俄罗斯生产的钢材、木材、水泥、化肥和汽车等机电产品是中国所急需的;而中国生产的粮食、肉类、水果和日用轻工业品等又是俄罗斯所短缺的,两国间贸易具有很大潜力。中俄间边境贸易在不断扩大和加强,此外,技术协作、合作开发、相互投资与劳务合作等诸领域,也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经济区
根据俄罗斯自然、社会、经济的地区差异以及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劳动地域分工特点,人们习惯上将俄罗斯分为西、东两大地带和6个经济大区(由11个基本经济区组成)。
(一)西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包括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央区、西北区、北方区、伏尔加—维亚特卡区、中央黑土区、伏尔加河流域区、北高加索区和乌拉尔区等8个基本经济区。西部地带面积占全俄的25%,人口则占全俄的78.5%。西部地带是俄罗斯民族的核心地域,是俄国资本主义的发祥地,也是前苏联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进行建设的地区。西部地带的工农业生产能力、交通线路长度和国民生产总值等均占全俄4/5左右,是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建设的重点地区。这里工业基础雄厚,加工工业和农业都比较发达,是俄罗斯经济建设和开发东部地带的基地。由于经历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工业建设,这里的许多矿产资源不断减少或者已近枯竭,对东部地带的能源和工业原材料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今后,西部地带将在雄厚的工农业基础上,不断增加技术和资本投入,进行已有企业改造,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经济效益,使之成为东部地带开发建设的物质技术基地。
(1)中部区包括中央区、中央黑土区和伏尔加—维亚特卡三个基本经济区。面积占全俄的5.3%,人口则为31.7%,是俄罗斯人口密度最大的经济大区。本区地处俄罗斯平原中央部位,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区内具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基础:拥有库尔斯克大铁矿、莫斯科煤田、北部为森林带、南部为黑土区,均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
中部区是俄罗斯兴起的核心地区,莫斯科作为俄罗斯800多年首都的政治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莫斯科和下诺夫哥罗德曾是全俄的金融与商业贸易中心。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的建成,对于加强莫斯科同全国各地政治、经济联系以及促进中部区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十月革命后,莫斯科作为前苏联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中心的地位,又极大地推动了本区的经济发展。
中部区是全俄最重要的大经济区,钢铁、机械、化工和纺织为本区主要专门化部门,农业、轻工业与食品工业只具有区内意义。区内工业技术与工艺水平较高,区内生产联系密切。
本区以多种多样机械(尤其是精密机械、仪器仪表、车床以及汽车、飞机和内河船舶)、化工产品、纺织品和铁矿石等供应全国。但许多工业原料,尤其是能源严重不足,大部分靠全俄和中亚各国等供应。如来自西北区和乌拉尔的木材、伯朝拉的煤炭、乌拉尔的钢铁、伏尔加—乌拉尔地区的石油、哈萨克斯坦的有色金属和粮食、中亚的棉花以及乌克兰的煤炭、钢铁、粮食等。钢铁基地的进一步扩建和一批原子能电站的建设,将会缓解中部区钢铁与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中部区内部地区差异明显。中央经济区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区,以其生产的大量工业品供应全国,农业则属城郊类型。已经形成了以莫斯科为核心的城市群。中央黑土区是全俄的重要农业区之一,已成为中部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库尔斯克大铁矿的开采和利佩茨克钢铁企业的扩建与新建,这里已成为有发展前途的全俄第二大钢铁基地。但水资源不足对本区影响较大。伏尔加—维亚特卡经济区则以运输机械、石油加工与化工、森林采伐与加工为主;其北部为林区,中部为下诺夫哥罗德工业枢纽,其南部以农业为主;以大型水电站、重型拖拉机厂和化工企业为主体的切博克萨雷工业枢纽的建成,已改变了南部农业区的面貌。
莫斯科,人口900万(1990年),是本区经济中心,也是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要生产精密机械、车床、仪器、汽车、化工产品和纺织品。它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有11条铁路和15条公路同全国各地相通;通过莫斯科运河与欧洲一些水道相联;它是重要的国际空港,有四个大型机场和多条航线与世界各地通航;市内有著名的地下铁路网。城市以克里姆林宫为核心,不断向外扩展,形成放射状、多环的道路网。
下诺夫哥罗德(原名高尔基),人口150万(1990年),是俄罗斯重要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汽车、内河船舶、中小型舰艇、飞机等是主要产品,石油加工与化学工业也很发达。下诺夫哥罗德是伏尔加河的重要河港。
(2)北部区包括西北区和北方区两个基本经济区。面积占全国的9.6%,人口占全俄的9.8%。这里是俄罗斯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摩尔曼斯克是俄国最早的出海口,诺夫哥罗德是重要商业中心,俄国获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并建立圣彼得堡(1703年)之后,打开了通向“欧洲之窗”,并将圣彼得堡作为俄国首都,促进了本区的发展。在前苏联时期,这一地区的工业又获得了迅速发展。
北部区是全俄的主要工业区之一,也是重要的森林采伐、海洋捕鱼及全俄对外贸易的基地。圣彼得堡的加工工业、伯朝拉煤田、乌赫塔的原油开采、切烈波韦茨的钢铁企业、科拉半岛的磷灰石与铝矾土开采与加工、北部地区的森林采伐与木材加工、摩尔曼斯克渔业基地以及南半部地域的亚麻、乳用畜牧业和黑麦种植业等,构成本区的主要经济内容。船舶、动力机械、精密仪器、化工产品、木材、纸浆与纸张、焦煤、水产品和亚麻纤维等是北方区具有区际意义的产品,农业只具有区内意义,粮食、蔬菜、水果等需由外区大量调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