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意大利
地中海上的半岛国家 意大利为南欧国家。领土包括地中海上的亚平宁半岛、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的大陆部分和西西里岛、撒丁岛。面积30万平方公里。
人口 5 641万(1991年),其中95%以上为意大利人,此外还有居住在半岛东北部山区的弗留利人和居住在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拉定人等少数民族。90%以上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
意大利东滨亚得里亚海,面临利古里亚海和第勒尼安海,南隔地中海和突尼斯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北面与斯洛文尼亚、奥地利、瑞士、法国接壤。意大利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向北通过阿尔卑斯山中的众多山口与中欧联系,为中欧国家通向地中海的捷径;向南经亚平宁半岛和西西里岛,形成欧洲通向非洲的天然陆桥;同时地处地中海东西航线的中枢,正好处于东西海上航线与南北欧洲至非洲往来的十字路口上。
早在古代,意大利就是地中海东部——亚洲、埃及、希腊等文化、商品,传入欧洲内陆中转站。罗马帝国时代,意大利成为地跨地中海两岸的罗马帝国的核心,居中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海运,使得意大利地区成为东、西方交通贸易、商品的集散地。繁荣的商业、发达的手工业,使意大利的港口——威尼斯、热那亚等成为世界著名的商业港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意大利经济的兴盛。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航运的中心,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使得意大利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步衰退。19世纪下半叶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地中海航运再度兴起,意大利地理位置的作用又加显著。现代随着世界地区间经济往来的加强,西欧、美洲对西亚石油的需求和欧洲共同体国家频繁的经济联系,背靠共同体国家,面向地中海的意大利,地理位置的作用更加重要。
意大利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国土4/5。阿尔卑斯山脉呈弧形横亘北部边界,长约 1220公里,山势高峻,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有多座超过4 000米的高峰。西北部意、法边境上的勃朗峰,海拔4 807米,为欧洲最高峰。众多河流从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山冰川和积雪带下泻,水能资源丰富。山地分布着大面积森林、草场。山脉中段的山麓地带,多狭长的冰川堆积壅塞湖泊,湖光山色,风景秀丽,为重要旅游区。亚平宁山脉西起阿尔卑斯山脉西南端,沿利古里亚海岸向东延伸,在半岛北端折向南,纵贯亚平宁半岛,构成半岛的中脊,并延至西西里岛。山脉由新生代造山运动形成,多火山、地震。半岛上的维苏威火山和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是著名的活火山。亚平宁山脉东坡陡,沿海平原狭窄,海岸平直;西坡缓,沿海平原面积大,并覆盖着肥沃的火山土,是半岛上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较发达的地区。半岛和岛屿属地中海气候,为地中海果木——葡萄、油橄榄、柠檬等的重要产区。
波河平原介于阿尔卑斯山脉与亚平宁山脉之间,面积4.6万平方公里,是南欧最大的平原。这里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气候的大陆性特征较强,夏季高温多雨,从南北西侧山地发源的众多河流,汇入波河,水量和水能资源丰富,并利于灌溉。雨热同季的气候,便利的灌溉条件,利于小麦、水稻、玉米等谷物种植。
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迅速发展 意大利是世界上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国家。马克思曾经指出:“在14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由于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米兰等城市,是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商品经济发展早,因而,产生了由商人控制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而后,世界贸易的中心随着“地理大发现”的出现,转向大西洋;同时因为意大利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直至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资本主义才得到真正发展。在西欧资本主义世界中,意大利的封建残余势力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薄弱。
为了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市场,意大利积极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虽然在战争的刺激下,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但二次大战结束时,意大利经济已达到崩溃的边缘。
二次大战以后,意大利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本国的位置条件,发挥国内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实行经济开发政策,大量输入原料、能源,引进技术,发展附加值高的工业产品参加国际竞争,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跻身于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之列。1951年~1963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9%,工业生产年均增长9.1%,被称为创造了“经济奇迹”。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以后,由于意大利资源贫乏,经济过分依赖石油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近些年来,经济情况好转。从1986年起,国内生产总值超过英国,成为西方世界次于美、日、德、法的第五个经济大国。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09万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6830美元。1990年后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慢,财政赤字、通货膨胀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