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现有森林1530万公顷,约占全国面积的10%。木材蓄积量为12亿立方米,现每年采伐原木160万立方米左右,除供国内经济建设和民用建筑外,还略有出口。树种大部分为针叶林,其中落叶松占70%,还有雪松、红松等,70%的过熟林。森林主要分布在杭爱山与肯特山北侧。
蒙古工业基础薄弱,部门结构单调。 70年代以后,工业发展较快。工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2.43亿图格里克上升到1988年的179亿图格里克,35年期间增长了25.7倍。在蒙古国民经济中,工业产值一直低于农牧业,直到1974年工业产值才在总产值和净产值中首次超过农、牧业。1950年占社会总产值的20%,1988年上升为51.6%,约等于农牧业的4倍。
以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是蒙古主要传统工业部门。肉、乳、毛、纺织和皮革等加工工业,约占工业总产值的65%,还有电力、木材加工、采矿和机械修理等工业。目前蒙古90%的机械设备和70%的日用消费品依靠前苏联提供。工业企业一般规模小,现代化水平较低,手工业产品约占工业产值的1/5。加工工业集中分布在乌兰巴托和几个新发展起来的城市,如达尔汗、苏赫巴托和乔巴山工业中心,其它各省省会都有为满足本地居民需要的小型食品工业企业。
蒙古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煤、铁、石油、有色金属(钨、锡、铜、钼、金)和萤石等。煤炭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4.5%,1989年产煤850万吨,能满足国内需要,褐煤开采主要集中在乌兰巴托的纳来哈以及达尔汗市郊的沙尔河矿区等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为这两个煤田的开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煤田储量大,如沙尔河矿区储量约为1.2亿吨,煤层总厚度达14~34米,地形和地质构造宜于露天开采,纳来哈煤田产量约占全国的2/3以上,主要供给乌兰巴托热电站,部分为机关与居民取暖用煤。此外,多数省有小型手工采煤,可供地方发电与取暖用。50年代曾在巴彦建了蒙古第一个石油企业,1965年后停产。近些年,在杭爱山区额尔登特发现铜钼矿,估计储量有10亿多吨,由蒙、前苏联合营,1978年已正式开采,现已成为亚洲的大型铜矿之一。
在交通运输业中,货运以铁路为主,约占全货运量的3/4,现有铁路长约1840公里,蒙与前苏联合营。客运多用汽车,约占50%。近些年来民航有一定发展,已约占客运量的20%,有乌兰巴托到莫斯科的国际航线,有首都通往各省会的国内航线。纵贯南北的蒙古大铁路,南连中国,北通俄罗斯,是全国铁路运输的主动脉,是蒙古进出口物质的主要通道,东部重镇乔巴山同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博文集亚之间有铁路相接。从乔巴山起,向东南到接近中蒙边境的塔木察格布拉克,以及向西北到巴彦乌拉,均敷设有铁路支线。另外还有矿山铁路。全国公路总长约5万公里,多为自然形成的土路。以乌利盖—科布多—车车尔勒格—乌兰巴托—温都尔汗—乔巴山一线为最长,货运量亦最大。公路大体以乌兰巴托为枢纽,把东西联系起来,与各省及各省会之间,以及与各县城之间也有公路相通。
蒙古对外贸易长期以来是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在对外贸易总额中,一般出口额只等于进口额的2/3。出口商品长期以来以活牲畜、乳、肉、毛皮及其制品为主。近年增加矿产品出口,有钨、铜、萤石等,从1975年占6.5%上升到1985年占出口总值的34.4%。日用工业品和机械制品两项占进口总值的70%左右。蒙古是原“经互会”的成员国,对外贸易的96.7%是同“经互会”国家进行的,特别是前苏联占80%以上。近几年中蒙边境贸易发展迅速。
乌兰巴托是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52.8万,约占全国城市人口的1/2。乌兰巴托集中了全国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市内有畜产品综合加工厂、火电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