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工业按历史发展、现代化水平,以及原料、劳动力、技术、人口分布、市场等方面的关系,划分为基础资源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或知识指向型)、城市人口聚集指向型等。依照地域分布的特点又分为临海型工业与内陆型工业两种地域类型。
基础资源指向型工业 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原料的工业部门,如钢铁、石油、化学工业等。
钢铁工业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兴建的现代工业的代表部门。生产分布几经变化,按发展时期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1)日本最早的炼铁炉多分布在砂铁和木材产地——中国山地区。(2)20世纪以来,随着以煤为燃料的炼铁术的发展,日本的钢铁工业配置发生明显变化,从内陆的深山趋向近海原料、燃料产地,如八幡(煤产地)、釜石、室兰(铁产地)。1926年上述三地生铁产量占全国的99.2%,钢和钢材的66.5%。经过二、三十年代生产技术改进,日本钢铁工业配置日益趋向消费地。(3)战后的现代钢铁工业,突出的特点是集中在太平洋沿岸临海地带,原料、燃料和市场的连接面的填海造陆的广阔土地上。日本钢铁产量一跃超过一亿吨,除充分利用原有的八幡、京滨、广烟等基地外,新建14个大型联合企业。分析其配置的条件有下面几个方面:战后由于钢铁产量的急剧上升,原料、燃料的对外依赖程度日益加深,铁矿石的98.2%、焦炭的88.4%依靠进口,同时钢铁产品的40%左右需要销往国外。原料、燃料来源的地域构成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近距离资源地向远距离原料供给地转移,运输线延长到5000海里,比美、英、西德等国长1.5倍。铁矿石的运费要占铁矿石费用的40%,因此降低运费成为保证日本钢材,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条件。因此优越的天然港湾或便于运输的临海地带是厂址选择的首要条件。韦伯的“区位论”在工业配置时考虑如何降低运费,这一点是有实际意义。其次接近大的消费中心,水、电、用地和劳动力资源充足等都是日本钢铁工业配置的条件。战后日本钢铁产量增长很快,就日本自然条件对发展钢铁工业有许多不利因素,在工业分布上也存在过于集中的问题。但日本利用岛国的有利位置,发挥港湾的作用,在临海地带填海造陆新建大型联合企业,这对日本钢铁生产的迅速增长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石油精炼和石油化学工业是日本战后新兴的“高速增长”的代表部门。国产石油量少,而炼油能力很大,其分布的突出特点是全部集中沿海地区,特别是太平洋带状地区,集中全国石油精炼能力的80%,乙烯生产的94.6%。这是日本工业分布临海性特征的典型表现。一部分配置在原有工业地带,另一部分在沿海的新城市和港口,如在京滨工业带建有川崎、根岸、袖浦等,在中京工业地带的四日市、阪神工业地带的堺有水岛和鹿岛等新的重化学工业中心。以水岛为例分析其区位条件,水岛位于仓敷市南部,高粱川河口,1958年以来,经过填海造陆用地面积达到27万平方公里。年产油2250万吨,占全国石油精炼的8.7%,乙烯生产能力76万吨,占全国的15%,已发展成为濑户内海沿岸最大的钢铁、炼油、石油化工、电力、汽车的综合性重化工业基地。(1)在江户时代,水岛是王室领地,利用高粱川水运集散附近的农副产品,较早的在旧河道酒津处有丝织业,后转为人造丝。1941年曾建立飞机制造厂,虽未正式投产,但它为以后的工业发展培育和积蓄了技术力量。(2)港湾条件:日本石油精炼原料——原油主要靠国外输入,要求大型油轮靠岸,而油轮愈大运费愈低,在水岛临海地域挖掘16~18米的深水港湾,20万吨级船舶可以进入,原油经过管道直接进入工厂,减少周转时间与费用。另一方面石油制品80%以上运销国内外,要求同时建立进口和出口的码头。这就决定了它的工业用地的形态必须是有较长的海岸线。根据计算,海岸线长1400米为宜。(3)地质和气象条件:水岛地质基础良好,它不仅可以缩短施工时间,并能降低成本。石油与石油化工对地质影响大的高大建筑较多,经过实际调查,15米以下多为较坚实的沙砾层,其上用粘土混合沙砾填高5米。另外港岸、桥栈的设计与气象、海洋有关,如波高、海流、潮差、风向、风力、气温、降水量、地震、特别是台风等。水岛沿岸气候温和、雨量较少,且免受地震和台风的危害。(4)位置接近阪神、北九州石油消费地,且海上运送便利。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电机、精密机械和纺织工业等,精密和轻电机工业耗费金属原料少,却需要大量的具有熟练技术的劳动力,多分布在原有的三大工业中心,特别是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中心的京滨,集中全国生产的一半以上。近些年来,明显的向其周边外围地区分散,成为日本工业分散的典型部门。在长野、北关东内陆各县和东北地区的南部,形成了新的中心。现以诹访湖盆地精密机械工业基地的形成,分析其布局条件。诹访湖盆地包括冈谷市、诹访市和下诹访町,面积为283平方公里,占长野县的2.2%,人口13.92万,占全县的6.7%,而拥有全县工厂的13.2%,工人的12.8%,工业产值的4.4%。本区早期缫丝工业极盛,是日本缫丝业和生丝出口的中心,誉为“生丝王国”。第二次大战期间,缫丝衰落,京滨地区的飞机零部件厂等军需工业疏散于此,此后改为民用机械厂。50年代初,工业以纺织(42.8%)、食品(20.5%)为主。60年代以来,从大工业地带散出和新建一批工业,多属消耗原材料少,高超技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运输和净产值高的特点。其中以照像机、显微镜、透镜等光学仪器、钟表为主,还有电容器的生产。总之工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前以精密、电机和车床工业为主,照像机、透镜、电影机等产量仅次于东京,钟表生产也很出名,成为日本新兴的第二大的精密、电机工业基地,其产品远销世界各地,誉为“日本的瑞士”。充分发挥本区的有利条件,促进了精密工业的迅速发展。一是气候凉爽,空气清新,优于沿海一带高温多雨的气候,这对精密机械更为有利,加之深居内陆,环境清静;二是地理位置适中,介于京滨、中京两大工业地带之间,各距200公里;三是工业用水由诹访湖供给,湖面积约14平方公里,深8米,水量丰富,且水质洁净,少污染;四是诹访盆地用地较充足;五是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厂址、厂房和积蓄的技术力量以及廉价的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