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波罗的海运河 亦称基尔运河。运河位于德国领土北部,东起波罗的海沿岸的基尔港,西至北海沿岸的易北河口。全长98.7公里,宽111米,深11.3米,运河上设有8座船闸和7座40多米高的高桥。
运河开凿于1887~1895年,是德国为了军事目的修建的,开通后,德国的舰船可不绕道日德兰半岛,在波罗的海与北海间自由行驶。1907~1914年经过加宽后,运河可通过大型军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运河归德国政府所有,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使运河国际化。1936年希特勒推翻了上述条款。二次世界大战后,北海—波罗的海运河又重新实现了自由通航。
北海—波罗的海运河是北海与波罗的海间,最安全、最便利、最短、最经济的航线。运河可通航吃水9米、载重2万吨的海船,一般通过运河只需7~9小时,比绕道厄勒海峡—卡特加特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航程缩短685公里。
北海—波罗的海运河地处欧洲繁忙的航运线上,是北欧的芬兰、瑞典,中欧的波兰以及东欧的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波罗的海沿岸国家通往大西洋的海上捷径。60年代后期,每年通过船只8万多艘,日通过量超过200艘,年货运量达4300多万吨。70年代中期以后,年通过船只6万多艘,货运量达7800万吨。虽然货运吨位数远远低于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但通过船只数是上述两运河的数倍,为世界上通过船只最多的国际运河。
北海—波罗的海运河畔的基尔市,扼运河的东口,是德国最北部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首府和最大城市,人口25万。建于1242年,为一古城。运河开凿后辟为军港,并且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以造船和机械制造为主,还有印刷、冶金、渔产加工、电子等工业。基尔也是德国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渔业基地。
莱菌—美因—多瑙运河从莱茵河的支流美因河上的班贝格到多瑙河畔的凯尔海姆,全长171公里。属莱茵—美因—多瑙水道的一部分,水道从美因河的阿沙芬堡到多瑙河的帕绍,全长677公里。
早在公元768~814年日耳曼人查理王朝时期,这条水道就开始修筑,以后由于战乱工程停顿。到了19世纪,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决定继续开凿此运河,于1846年修通了班贝格至凯尔海姆段运河,但仅能通过200吨的船,加之尔后的铁路竞争,使这段运河逐渐被废弃。
1926年运河再度开始开凿,被称为“欧州梦”。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费用昂贵,工程艰巨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反对等原因,几度停工。1982年再度开工,1992年7月31日运河全线开通。工程前后历时62年,工程移动土石方9300万立方米,用混凝土260万立方米,钢材19万吨,投资47亿马克,平均每公里2700万马克。
运河穿越弗兰克侏罗山,最高点达406米。建有16座巨型水闸和跨越美国河、多瑙河支流的三条渡槽天桥,并在沿线建设了120座桥梁。
运河的建成对德国、乃至欧州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
(1)形成从莱茵河口鹿特丹到多瑙河口苏利纳(罗马尼亚),斜贯欧洲,跨越10国,连接16国,长达3400公里的欧州航运大动脉。加强扩大了东西欧间的联系和方便了欧州内陆国的对外联系。
(2)运河可通行大型双体推进式平底货船(顶推船队),每船队可载重3300吨,相当两列铁路货车,或近百辆公路重型货车的载重量。运河水运费用低廉,仅相当铁路运输费用的1/3,公路运输费用的1/5。运河年运输能力达1800万吨。
(3)沿岸建几十座水电站,其发电量足够供慕尼黑所需,总装机容量达501.5兆瓦。
(4)可调节莱茵河水量。将多瑙河充足的水量供应缺水的美因河,可解决美国河沿岸的灌溉和拜恩州(巴伐利亚州)北部的缺水问题。
(5)运河沿岸的纽伦堡成为重要的内河航运港口和运河中枢。
(6)促进德国南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但,莱茵—美因—多瑙水道仍较狭窄,为通行大吨位的船队,仍需再进行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