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人地关系的协调(5)

时间:2011-04-12  归属:人文地理概论
对自然环境无节制的开发,已使地球上产生了许多再也不能被忽视的问题。例如,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工业、交通和城市建设占地丧失了大量农用土地;森林的过度砍伐;由于气候的变迁,以及人类用水量的增加,淡水资源面临着严重危机;一些矿产资源,也将会以更快的速度枯竭。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制止掠夺式开发和经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重大课题之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都斯(Dennis L.Meadows)等人写的《增长极限》一书(1972)中对地球上19种矿产资源进行了分析,认为以1970年的消耗速度推算,将在100年内消耗完毕的矿产有13种;如果消耗速度按指数增长,50年内耗尽的矿产有14种;如果考虑到发现大型新矿的可能性,按矿产储量大于已探明储量的4倍计算,也有15种矿产将在100年内枯竭。

有一些学者不同意《增长极限》的观点,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可以利用的资源不断出现,资源非但不会用光,而且会扩大资源的领域。但不论如何,许多资源即将消竭已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例如天然气和石油资源,按1985年世界石油储量再加一倍计算,消耗速度每年增长4.5%,只能维持到2010年,即使按1985年储量乘以4计算,也只能维持到2025年。

各种自然资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要素的变化就会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从而造成整个自然界各种资源的连锁反应,大面积砍伐森林或开垦草原,对气温、降水、土壤流失都产生了严重后果,最终导致沙漠化。围湖造田使鱼类失去生存和繁殖场所,损害鱼类天然饵料资源,使水资源的平衡受到破坏,削弱湖泊蓄洪、灌溉、防洪抗旱的能力,甚至对气候也产生局部影响。因为资源的可更新性是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当某一因素变化超过限度时,平衡就被打破,资源表现出不稳定的性状,就可能引起自然资源有利性质的退化和生产能力下降等不良效果。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日益关注,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加强对森林、土地、水产资源等的管理保护。但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存在着严重问题,这是因为:①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战争、掠夺式利用、各种人为因素几千年交互影响的结果,留给我们一个森林缺乏、水土流失严重、洪涝旱灾频繁的局面;②建国后虽进行大量建设,但人口增长太快,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③对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一认识尚未深入到亿万群众的心中,以为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④少数基层干部和群众,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掠夺性的经营方式,甚至违反国家政策法令,偷砍森林,滥捕保护动物,禁渔期进行捕捞,任意开垦草原,以及对矿产资源乱采乱挖等。

仅就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和经营方式来看,情况即已相当突出。旧中国,长期以来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建国后,对农业资源的利用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我国人口增长过快,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对农产品的需求剧增,而原有农业生产力水平极低,物质技术基础薄弱,不能适应生活和建设大幅度增长的要求;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没有足够的认识,且受小农思想的束缚,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搞瞎指挥,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此,相当普遍的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掠夺式经营情况,致使生态平衡破坏,农业资源衰退,形成了农业的恶性循环。掠夺式经营的具体表现有种植业重用轻养,土地退化,林业过量采伐,重采轻造,草原超载过牧,渔业酷渔滥捕等。

环境问题与自然资源的破坏常常联系在一起,但并非所有环境问题都与资源问题有关,例如工业污染、城市化、某些大型工程(水库)等造成的环境改变。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工业发达的大城市和工业区,由于大量的工业废气和汽车排气逸散到大气中,大量的工业污水排入河流和湖泊,使空气和河水污染的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严重,在农村,大量有毒农药的使用也污染了空气、水质和土质。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也是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和深化的。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环境所引起的比较近期的、直接的后果还比较容易预测,但要预测更加久远的、间接的影响就比较困难。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①往往是解决了旧问题,又出现了新矛盾。

翻开人类社会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破坏、恶化人地关系和协调人地关系交错存在的生产斗争史。无论在那一个历史阶段,都存在着违反自然规律,毁坏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事情,不管这些事态发生的动机如何,最终由于不合理利用和掠夺式经营而达到破坏自然,造成人类与生存环境关系矛盾恶化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人类的历史也在不断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人类为了生存,在一定程度上就得依赖环境,使环境为我所用,因而人地关系从本质上来看是人类利用环境、改造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的目标,是通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来达到的。人类如果脱离了改造和合理利用自然,那就谈不上人地之间的协调。因此,人类应该主动积极地改造自然,创建新型的更适合于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

(4)加强对人地关系严重失调地区的治理地球上本来就存在着一些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或者有些原属良好自然环境的地区,在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和其它人为活动的破坏下,造成生态平衡的失调,自然环境严重恶化,人类在这些地区生存发展越来越艰难,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产量降低,生活迫使人们去进一步破坏自然,从而造成环境变坏与人类活动之间的恶性循环。我国及各省区内都存在一些人地关系严重失调的地区,必须对它们进行重点的调查研究,提出正确的合乎科学的治理方针,在经济和政策上采取措施,将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整治紧密结合起来,协调其人地关系。

黄土高原是我国人地关系严重失调的地区之一,它曾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摇篮。显然这里古代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现在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我国有名的贫困地区,而且黄土高原每年侵蚀下来的大量泥沙又是黄河下游灾患的根源,威胁着华北平原的经济发展和亿万人民生命的安全。产生的原因固然有自然方面的,如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面不断抬升,黄土质地易被冲刷,暴雨集中等,而且原始天然植被早已被破坏,十分稀少;另一方面,从人为原因看,则是由于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广种薄收,片面强调农业生产,忽视了林牧业,加之滥垦、滥伐、滥樵、滥牧,进一步严重破坏了植被覆盖。沃土被冲走,土地变得越来越贫瘠,粮食产量很低,而且极不稳定,人们不得不开垦新的耕地以扩大种植面积,开垦加剧了水土流失,终于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治理、改造黄土高原,是协调人地关系的一项伟大事业。今后要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出发,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种草造林,修筑水平梯田和打坝淤地,实行综合治理。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因地制宜积极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沟壑地区,必须退耕还牧,把已耕陡坡地转为以牧或以林牧为主。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随之而来的才会是黄河逐渐变清和黄土高原地区几千万人民逐步富裕起来。

沙漠化是地球上许多地区存在的严重问题,也是我国人地关系亟待协调的重点。沙漠化是指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原非沙漠区出现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经初步研究,我国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近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现代沙漠化土地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还有正在演变的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约15.8万平方公里,三者共计达32.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3.3%,遍及北方11个省区212个县市(旗)。其中特别严重的是东起嫩江下游西至青海共和一线周围的农牧交错地区。主要有乌兰布和沙地、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及呼伦贝尔沙地等。这些地方的自然条件较西部的荒漠地带稍好,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原来的植被覆盖度较大,一般为25—50%,并有乔木生长,以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生草的沙质平原为主,这里历史上曾是牛羊成群的天然牧场,也曾是阡陌相连的农耕地区。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本身潜伏着引起沙漠化的物质因素,如土质多为深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气候干旱,多风等,加之人为的作用,如在沙质波状平原及缓丘上开垦、筑路、开矿及兴建城市,人口大量集中,使植被受到破坏,以及过度放牧和过度采伐等原因,造成流沙的形成,导致土地沙漠化。调查研究表明,近代沙漠化土地由滥垦草原而形成的占25%,过度放牧占28%,过度樵柴占32%,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建设破坏植被占9%。例如科尔沁沙地就是100多年来掠夺式开垦的结果。这里历史上是水草丰美的牧区,19世纪后期,清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放荒招垦,逐渐形成今日面积达4.23万平方公里的半固定、固定沙丘与流沙交错分布的景观。再如位于河套地区的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地和乌兰布和沙地,在汉朝时,曾有农耕发达的地区,当时是“沃野千里,谷稼既殷”,为边塞的百万军民提供充裕的食粮,同时也是“水草丰美”的牧区,公元407—431年,赫连勃勃曾在今毛乌素沙地的南缘修筑大夏王朝的京都统万城,据记载其环境是“临广泽而带清流”,到了公元10世纪的宋朝时,统万城已“深在沙漠”而沦为废墟了。不合理的农垦并非引起本区沙漠化的唯一原因,其它如政治和军事上的因素,过度放牧,以及对森林的砍伐等,农垦人口的增加使采樵活动破坏沙丘植被等等,都是沙漠化的原因。为了根本改变这种掠夺式利用所造成的对农牧业两败俱伤的局面,协调好本区的人地关系,首先必须因地制宜地调整农牧业布局和生产结构,这类地区利用方向主要应是合理利用草场发展牧业,大力种植防护林,农业只限于在一些宽旷的河谷阶地发展。同时要控制该区域的人口增长,减轻土地负载;改变燃料结构,民用燃料尽量开发风能、太阳能和提倡烧煤。对已沙漠化的地区应采用乔、灌、草结合等固沙措施,因地制宜加以治理。

(5)协调区域间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地关系研究中,必须重视区域性的问题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结合我国当代经济实践,协调区域性问题须着重解决好下列两大问题:

①协调好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度。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原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各个地区间总是不平衡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是一个客观的,不可回避的现实,当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达到一定程度,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政治、经济矛盾,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中,采取的是均衡模式,强调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和国防原则,在区域布局的投资分配上,突出内地,有计划地推动了生产布局的大规模西移,这一区域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内地的经济发展,建立起一批初具规模和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基地,但由于超越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背离了生产布局规律,因此,既没有达到使内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益与沿海地区均衡的目的,又人为地抑制了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暴露出了愈来愈严重的弊端,它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取消了区域的经营和自主权,否定了区域经济的相对独立性,从而使区域经济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基于对沿海与内地经济效益水平的显著差异的认识,由以平衡为目的的均衡模式逐步转向以效率为目标的“倾斜”模式,生产力布局与投资重点向东部沿海地带倾斜。但单纯“倾斜”的区域政策模式,又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更为加剧。

因而,对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应掌握在合理的程度之内,应积极主动地去缩小这种不平衡,调动先进地区的力量来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这样做对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都是有益的。

②协调区际关系,推进横向经济联合。在我国,区域间经济关系方面,尚存在若干不协调的方面,如区域间贸易封锁和资源争夺日益加剧;各地区重复建设、重复引进蔚然成风;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在资源开发、经济建设方面产生矛盾冲突。区际经济利益冲突与贸易摩擦,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协调区际经济关系,继续完善和推进横向经济联合,优势互补,利益兼顾,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加速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

(6)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国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地域空间,是国家主权管辖下的领土、领空、领海的总称。广义的国土还包括沿海国家管理的专属经济区海域。国土既是资源,也是环境,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环境的地域系统,是环境与资源要素在特定范围内的有机组合。①

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是协调人地关系的综合课题,其实质就是要从地域的角度,协调好大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人地关系系统。国土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在合理利用各种国土资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创造一个具有合理的部门结构和合理的地区布局,能够投入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生产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质量较高的环境系统。

国土开发整治工作的主体内容包括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基本环节,其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开发利用是国土开发整治的中心环节,治理保护则是确保国土资源能被长期持续利用的必要步骤。国土开发整治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任务包括三方面: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生产力合理布局。

国土规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在资源开发、建设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为国家和地方编制中长期计划提供依据;②将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协调,统一规划,弥补过去条块之间、各部门之间的计划缺乏协调的不足;③落实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并使这些决策有机地在地域上体现出来;④为进行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提供依据,并起指导作用。

国土规划的作用在协调人地关系方面特别明显,协调是使规划对象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合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国土规划中,协调表现在平衡、优化两个方面。国土规划中的平衡包括:①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各个环节之间的平衡;②人类活动与自然的承受能力的平衡;③通过人类活动促进已失衡的自然系统恢复平衡,或者避免各自然系统要素之间的失衡。优化是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使国土规划的某项指标达到最优或多个指标实现共同择优。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人地关系协调
  • 上一篇:人口自然变动
  • 下一篇:辩证唯物主义人地观的基本内容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