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脚下的布尔津县出发,沿着额尔齐斯河水量最大的支流一一布尔津河的谷地,往西北直上120多公里,就是哈纳斯湖。由于道路险阻,气候无常,从古至今瞩一直被视为畏途。据传,当年叱咤风云的成吉思汗西征,也只好绕道而行,未敢涉足此地。
“哈纳斯”是蒙语“美丽富饶而神秘”的意思。哈纳斯湖位于山地森林带的中部,湖面海拔1374米,湖长25公里,宽1.6公里,形如一长豆荚,面积为37.7平方公里,约为天山天池的8倍。
哈纳斯湖的水源主要来自冰川。中蒙边界的友谊峰海拔4374米,是阿尔泰山的主峰,它终年积雪皑皑,犹如光洁晶莹的银色金字塔,耸立于群峰之巅。周围的条条冰川,似玉龙起舞,景象壮观。其中最长的一条是长达10余公里的哈纳斯冰川,其融水流过“‘形的阿克库勒湖,成为哈纳斯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哈纳斯湖是我国属北冰洋水系的唯一内陆湖。
哈纳斯湖是第二次大冰期的巨大复合山谷冰川刨蚀而成。当时,哈纳斯冰川长达百余公里,冰川厚度约二三百米。由于缓慢而稳定的退缩,在哈纳斯湖口留下了宽约1公里、高50-70米的终债垄,而后迅速退缩,形成了现在哈纳斯湖的基础。至今在湖东岸的高陡崖边,还保存着几十米长、布满丁字形冰川擦痕的羊背石,成为这一漫长历史的见证。在这羊背石上,还遗存有古代岩石壁画,有待考古学家去研究。
哈纳斯湖处于布尔津河上游支流哈纳斯河的中段,夏季湖口流量约每秒50立方米,湖面年变化高差约30厘米。由于水量较为稳定,加之湖岸平缓,湖边的沼生植物生长茂密,因此整个湖区成为鱼类和水禽产卵繁殖的理想场所。湖中有名贵的哲罗鲜(大红鱼)、细鳞鲜(小红鱼)、北极回鱼和江鳄等冷水鱼。大的红鱼可达20余公斤,一口就能吞下一只野鸭。七八月份,在近岸的湖水中,可见到小鱼聚集如云,使湖水为之变色。更有趣的是,随着阴晴晨昏,哈纳斯湖的湖水也有着规律的变化。从山上望去,晴天的哈纳斯湖水呈深蓝绿色,犹如熠熠闪光的宝石;阴晦天气则呈暗灰绿色,好像一匹素雅的绸缎。夏口晴朗而炎热,湖水又变为微带蓝绿的乳白色,这是由于上游冰川强烈融化,带来大量乳白色粉状冰债物所致。有时甚至一口三变其色,故又称变色湖。哈纳期湖水的美是罕见的,这种色彩的变幻堪称奇观,在我国的湖泊中实属不多见。当年成吉思汗的重臣耶律楚材曾有诗赞美哈纳斯湖的美丽诱人:“谁知西域逢佳景,始信东君不世情;圆沼方池三百所,澄澄春水一池平。”
哈纳斯湖不仅色彩多变,而且水温变化很大。7月中旬正午湖面达摄氏二十多度,游人尽可挥臂击水,而傍晚即迅速降温,湖水变得冰冷,贬人肌骨。12月份湖面封冻,哈纳斯湖又像一面巨大的银镜,当地牧民利用爬犁在湖上运输。湖冰要到来年5月才完全融化。由于湖面以谷风为主,它将上游和倒入湖中的枯木吹向湖北端,在那里形成一条100余米宽、2公里长的枯朽浮木带,景观非常特殊。
哈纳斯湖的魅力在于它的神秘。长期以来人们传说湖中有“湖怪”。在平静的湖面上有时会突然掀起巨大的水浪,浪花飞腾翻滚,在阳光下光芒四射,有时还呈现一片刺眼的红光,令人大惑不解。居住在湖区的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牧民,在大雨天有时会遭到“湖怪”的突然袭击。“湖怪”甚至还会吃掉那些到湖边饮水或吃草的牛、羊、马匹等家畜,以及在湖边洗衣与游泳的牧民。由于没有科学和历史资料的记载,数千年来人们仅根据民间传说,一直误认为湖中的巨大浪花是风力吹起的常规水浪,又兼白色耀眼的浪花反射着强烈的阳光,刺激着人们的视力,不易在较远的距离看清水中的一切。因此有了怪风、湖怪、大水兽以及许多神神鬼鬼的离奇恐怖传说,给哈纳斯湖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1985年7月,哈纳斯湖之谜终于被进行科学考察的科技人员所揭开。他们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后来又用飞机飞临湖的上空实地复查,发现原来湖水经常在表水层中浮游有上百条被认为早已绝种的巨型哲罗鲜,即大红鱼。据初步估测,这些哲罗蛙鱼体最大长度可达12一15米,头部宽1。 5米,每尾重量约为2一3吨。科技人员并拍下了巨型哲罗鲜群体在湖中浮游活动的实况录像电视片。1987年年初曾在中央电视台及新疆电视台播放,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和关注。早被国外一些生物学家们所认定的世界己绝迹的大型哲罗鲜,竟奇迹般地在哈纳斯湖中被重新发现。直至今口,无论在世界的其他内陆湖泊中,还是我国的其他湖泊中,它都是目前独一无二的、举世罕见的最大珍贵鱼种,是我国的又一国宝,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大型哲罗鲜的发现已引起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动物学家和鱼类学者的广泛重视。哈纳斯湖由此更加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