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泛性
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涉及众多方面。狄肯基于一些国家的实例,总结出以下6个方面:资本和金融、技术、贸易和产业联系、产业结构和企业家能力、就业、依赖和经济扭曲。对于像中国这样的特殊类型的国家,跨国公司活动对其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法律制度的建立也有一定影响。实际上,这些具体影响方面很难给予全面的概括。不少研究提出新实例。如影响基础设施,区域差异(或城乡差异)扩大,自然环境、房地产价格,经济法律制度等。未来的研究,仍会发现前人所未曾涉及的方面。承认这种影响的广泛性的同时,还应看到不同区域、同一区域不同跨国公司之间,并非各种影响处于同等重要地位。
(二)层次性
根据与投资企业的关系,这种影响可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投资企业本身对投资地带来的影响(如就业、税收、基础设施等),为直接影响。凡通过与投资企业联系(包括原料,燃料联系,半成品,零部件联系,劳动力及服务联系,信息联系,技术联系等)而产生的影响,为间接影响。间接影响还可依据所通过的中间机构的多少,有层次之别。如一家跨国投资的汽车厂,需要与当地轮胎厂发生直接联系;而轮胎厂生产的增长,带动橡胶厂的发展;进而橡胶厂带动橡胶种植业和橡胶回收部门等的发展。尽管外资汽车厂对轮胎厂、橡胶厂和橡胶种植业均产生间接影响,但它们位于不同的层次上。
(三)区域性
跨国投资常集中于某些区位上,如主要经济中心,尤其是全国首都和地方中心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国家扶植发展区,经济特区等。投资企业的区域性,必然带来对投资影响的区域性。但是,企业案例分析表明,非投资地也可通过与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受到跨国公司的间接影响。只是这种影响力比直接投资地为小。
(四)多面性
跨国公司投资为区域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容置疑。但是,其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并非意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其经济活动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为区域带来负面影响。以就业影响为例,投资企业确实可直接吸纳一定就业人员,间接带动相关企业就业人员的增加;但是,由于外资企业的建立,也会取代一些原应由当地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一般以出口为主的投资企业与当地竞争不太明显,而以占领国内市场为目的投资企业则会有明显的取代效应。服务业部门外资企业对当地就业的取代性也较大。其它如资金流入与资金回流,促进经济发展与转移价格避税①,技术引进与技术对外依赖(如只引进技术,不引进如何开发这种技术;尤其在第三世界国家,很少建立R&D),积极的经济效益与消极的环境效果,贸易增长与外贸不平衡,规模经济与二元结构等现象并存,也证实着跨国投资区域影响的多面性。
(五)差异性
首先,不同源地的跨国公司可具有不同的区域格局。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如此。其次,公司规模、投资战略、所属产业部门所带来的影响的差别也很明显。大型跨国公司拥有较高技术水平,投资规模一般较大,且多具战略意义,故在同等情况下,其区域影响要比小型跨国公司大和长远;从公司投资战略和区位取向看,有服务当地市场和服务全球市场、市场取向和生产要素取向之分,这些差异会在其区域影响中体现出来;就部门而论,投资于快速增长的产业(朝阳产业)要比投资于缓慢增长或衰退的产业(夕阳产业)具更大的区域影响。最后,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跨国投资易于借助广泛的联系,扩散其影响。以技术性影响为例:日本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R&D机构,90%左右位于发达国家,其余位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泰国等)。相反,在不发达地区,多为加工型生产活动投资,技术扩散十分有限。
(六)时间性
跨国投资的区域影响程度,随着投资企业建立的时间而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后,投资企业可进一步熟悉当地环境,从而扩大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此外,早期的跨国投资,主要集中于某些特殊区位(如中国的经济特区,墨西哥的北部边境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等),其区域影响也主要限于少数地区。不过,投资企业的区位,随着时间而变化。如美国投资1979~1983年向南部和西部扩散;80年代后期,外资的空间扩散仍在继续。中国的港资也出现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逐渐扩散的现象。随着这种区位变化,必带来区域影响范围的扩大。
以上六个特点为前述理论分析的具体化。广泛性来自于跨国投资企业的错综复杂联系,层次性与生产链有关,区域性和差异性为区域系统(区域条件)与生产系统、组织系统相互迭置的产物,多面性则是跨国公司与区域目标利益不一致而又相互作用的结果。
--------------------------------------------------------------------------------
① 据美国国会1990年研究,有半数以上外资企业10年内未付所得税。据估计有350亿美元的税收通过转移价格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