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时间:2011-02-05  归属:经济地理学

第十二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第一节  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导趋势是全球化不断加强。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上相互依赖,世界经济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空间经济系统。全球经济相互依赖是通过各国间经济联系机制产生的。受各国生产要素和政策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在经济上能不依赖于外部世界而独立存在,也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与别国的行为和政策息息相关。各国各地区逐渐成为世界经济联系链条中的一环,它们通过北北依赖体系、南北依赖体系、南南依赖体系、东西依赖体系等四大依赖体系和各种联系有机地联为一体(图12-1)。


这四大体系同时存在,相互影响,构成了世界经济系统相互联系的基本骨架。北北依赖体系是依赖程度最深的依存关系,主要表现为专业分工协作,高新技术部门的协作不断深化,商品贸易、资本流动、科技交流和人才流动更加频繁和广泛,国家之间经济政策协调和国际宏观经济调节进入了新的阶段。南北依赖体系表面上为原燃料等初级产品与资金、技术等之间的对流,但实质上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悬殊的两类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这类依赖体系的发展日益广泛和深入。南南依赖体系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依存关系,目前发展水平还不高。77国集团、东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一系列区域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相互投资、科技交流与合作,加深了这些国家之间的依赖程度。东西依赖体系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共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十分活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界线愈来愈模糊。上述四种关系相互交叉,使世界成为具有多层次和多向性依赖关系的整体。

物质流、资金流、劳动力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互补流动构成了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循环系统。它们不仅象世界经济整体中的血液,不断带给全球经济以活力,而且还象千万条无形的纽带,把这个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从物质方面看,各国自然资源和制成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从资金方面看,全世界拥有巨额的银行存款和游资,80年代中期就达8000亿美元;从技术方面看,80年代就有数以百万计的先进技术和专利项目产生,并以每年15%的年增长率递增;从劳动力来看,全世界拥有数以千万计可供流动的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此外还有数以百万计退休、但仍具有劳动能力的专家学者可供聘用;从信息方面看,每天约有数十亿个信息单元的信息向世界发送,并仍以10%~20%的年增长率继续增加。由于世界各国发展水平高低不同,以上要素的空间差异明显。在各种利益和各地经济发展需求的驱动下,这些要素由于持续的优化配置和组合的需要而处于不断的互补性流动之中,从而构成了全球经济相互依赖的循环系统。

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相对优势,自由贸易在经济上有利于所有的贸易伙伴,并将促进生产的国际专门化,即国际劳动分工。国际贸易的产生首先必须具备下列两个假设前提:国家在生产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方面是不同的,表现为生产要素在国家间的非平衡分布;国家对生产要素的利用能力(factor intensity)各不相同,表现在国家之间生产能力的巨大差异。

这就是说,如果不同商品的生产能力在不同国家之间是相同的,那么每一个国家都将出口那些具有较高的要素比例和利用能力的商品,而进口那些它自身所缺少但利用能力较高的商品。换言之,由于资源、劳动力、资本和生产技术等因素的空间差异,某些商品特别适合于在特定的国家生产;其它国家因缺乏生产这些商品的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条件,或因生产费用太高而从另一些国家进口这些商品。反之亦然。这就是经济学的互补原理,也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即只有在自由市场上供应和需求在不同地理区位同时存在时,贸易和交换才会产生。由于国际贸易和交换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使所有的贸易伙伴获利,生产的国际分工才不断发展壮大。

国际生产分工并不是新兴事物,但是随着所处的时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方式和内容。传统的国际分工体制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体制,即把某个国家的某个独立制成品与其它国家产业的独立制成品进行交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曾经是这一体制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它引进和模仿海外最新技术,制造、加工出一批优秀产品,并出口到海外,成功地征服了世界市场,完成了日本经济的起飞。

新的国际分工体制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生产活动代替旧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商品贸易体制为标志的。随着跨国公司快速发展,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与统筹,使原有的以不同国别公司之间“产品输出”为特征的贸易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跨国公司内部生产要素及产品流动,日益成为主要的国际贸易方式。集资金、技术、管理三位一体的“本源移植”获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功。在新的全球规模的移植中,不仅是生产技术和资本的转移,更包括销售和经营管理知识的转移。各种各样的经营管理资源按全球战略的要求展开,整个生产过程被全面、有计划地分散到世界各地;通过设在本土的总公司大本营进行统一指挥、调度,最终完成产品生产。即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全球规模的分行业、分工体制。在新的国际分工体制下,同属一个跨国公司,甲地生产的部件可以放到乙地去装配,再拿到丙地去销售。情报收集加工处、技术开发基地、生产装配车间、销售地点的选择,一律服从总公司的全球战略,服从公司全球规模的产销一体化和合理化。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波音747客机所需的450万个零件来自6个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中小企业。日本的东丽公司在东南亚设立了20多家工厂:设在马来西亚槟榔屿的喷气织布机使用的纤维从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工厂“进口”,纺织品运往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服装厂加工,产品服装则销往世界各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国家之间的分工将达到一个全新的规模。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从这一过程中得到好处,但发达国家由于拥有技术、资本的优势,来自发达国家的附加价值高、利润大的高技术商品供不应求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附加价值低、利润小的低技术商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并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将不断扩大。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国际分工格局
  • 上一篇:全球化与当地化
  • 下一篇:服务业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