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知识点之间的转折比较好,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如从国土辽阔到“气候”与“资源”之间的联系;从资源过渡到工业的介绍,从资源过渡到科学技术(以小灵通为例,即兴发挥),这样学生在听课时似乎是自然而然的过渡,不感觉到突然。
第二,在转入新的知识点中时,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这样学生不再很盲目的跟从,而是有了一定的思考量。如在介绍完它的资源主要分布在亚洲部分,接着让学生思考“那么俄罗斯的工业是不是也多分布在亚洲部分呢?下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俄罗斯的工业分布”。
第三,多用对比手法,印象更深刻。在介绍完资源分布在亚洲后,让学生联想前面介绍的“印度”,印度的工业分布遵循就近原则,靠近原料地的,于是要求学生对比俄罗斯是不是也是遵循就近原则呢?再比如说在资源分布上,对比中国,中国的资源多在西北,而工业多分布在东部沿海,于是中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于是“那么俄罗斯应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答案“开发东部”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采取排比的手法,在介绍科学技术时,把俄罗斯的近代和现代的科学贡献都打在投影仪上,给学生很强的冲击感,这样学生对它的科学技术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第五,情感教育比较成功。这一点很切合当前的课改政策的。如在介绍俄罗斯的科学技术时,提出“俄是一个强国,只是因为其资源丰富吗?主要是因为其发达的技术,那么中国要想在国际舞台上有一席地位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自然就会得出结论“发展科技”,于是接着打出“中国当自强”幻灯,激发了学生爱国与学习科技文化的兴趣。
第六, 板书设计一目了然。这一点尤其是在资源与工业分布上,当学生得出“资源多分布在亚洲,而工业多分布在欧洲”时,这样强烈的对比让学生很快就想到“分布不一致”,于是“怎么办”这个问题就自然的出现在学生大脑中了。
第七,不能小看学生的思维。在备课时,思考“俄罗斯为什么重工业发达,而轻工业却很落后呢”这个问题时,主要从“冷战”的影响来考虑的,而上课时学生讨论后的结论却很丰富,如“气候寒冷,很多农作物很难生长,缺少原料”“资源丰富,适合发展重工业”等等答案,所以上课前的备课一定要多思考,多查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