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矿区数量逐年增加。在50年代初,年产煤1000万吨以上的矿区只有开滦、大同、抚顺三处。到1995年,已有16处,即华北地区的大同、开滦、峰峰、西山、平朔、阳泉、晋城、兖州共八处,东北区的铁法、鹤岗、鸡西共三处,华东区的淮北、淮南、徐州共三处,华中区的平顶山和义马。其次,尚有年产500~1000万吨的矿区13处,200~500万吨的矿区28处,分布于除华南以外的各个大区。以上61处合计产煤3.78亿吨,占全部国营重点煤矿的78%。
表5.6 全国重要产煤省份生产变化(%)
表5.7 1995年国家重点煤矿分布情况
随着重点矿区建设与地方煤矿生产在全国范围的铺开,煤炭工业的分布将呈现由东向西推进的格局。建国初期,特别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实行以改建为主和以中小型矿井为主的方针,重点建设了抚顺、阜新、鸡西、鹤岗、开滦、峰峰、大同、阳泉、焦作、徐州、淮南等矿区,增加了 2 500万吨年生产能力,并着手开辟了一些新矿区,如汾西、潞安、平顶山、鹤壁等,1957年产量增长到1.3亿吨,华北、东北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38.2%和33.0%,西北、西南原来很小的份额有所增加。其后,由于关内各重点矿区大中型矿井的建成投产和各省地方煤矿在50年代末期的发展,1965年东北区所占比重下降为23.8%,其它各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以华东、华中幅度较大,全国产量达到2.8亿吨。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国家煤矿投资重点放在了“三线”,主要是西南、西北,使其煤炭产量有了可观的增加。尤其是西南在全国煤炭产量中于1975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份额(11.7%),江南煤炭自给率有所增加,东北甚至华北的比重则有明显下降。70年代中期以后,煤矿建设重点又东移至山东、安徽、山西、河南等煤炭丰富而又接近缺煤区的省份,使这几个省在全国的比重上升到1978年的36.2%;同时西北。西南也达到自给有余的水平。而辽宁、河北等老产煤省的地位相对下降。80年代以后,明确以晋、陕、内蒙古(西部)作为全国最主要的煤炭基地。首先是全力建设山西各主要矿区,并积极促进其地方煤矿的普遍发展,使其产煤量猛增,同时加强与其相邻的河南、宁夏主要矿区的建设,特别是自80年代后期起着手开发神府-东胜煤田。这样,华北和西北在全国产量的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表5.8 中国煤炭生产地区分布的变化(%)
四、主要产煤区及煤炭基地
1.山西产煤区
山西是我国最大的产煤省,探明储量、原煤产量和净调出量分别占到全国的26%,26%和75%以上,建国以来,全国煤矿基建投资的首位放在了山西,尤其自70年代后期以来,山西加大了矿区建设规模并鼓励地方乡镇煤矿的发展,煤炭产量由1978年的0.98亿吨增加到1990年的2.86亿吨和1995年的3.39亿吨。山西煤炭品种齐全、煤质优良,拥有所有牌号的炼焦煤,可供多种用途的动力煤与无烟煤。山西煤供应了全国除新、甘、宁、青、云、贵、藏以外的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
山西煤炭资源赋存在全省80%以上的县份。根据煤田分布与生产运输状况,主要包括三大基地和六个骨干矿区:
(1)晋北煤炭基地。包括探明储量达785亿吨的大宁煤田和河东煤田的北部,前者主要为不粘结与弱粘结煤种,后者主要为中、强粘结性炼焦煤种。最主要的矿区是大同和平朔。大同矿区经过建国以来不断的扩建与新建,已成为采煤技术水平最高、年产量3 000多万吨的全国第一煤矿区。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优质动力煤基地,迄今为止是开发其侏罗纪低、中灰分弱粘与不粘煤,今后将逐步转入石炭、二叠纪中灰分气煤的开采。大同煤田范围内,除了统配矿以外,还有数量可观的地方煤矿。平朔是80年代建设的露天矿区,已建成安太堡露天矿,设计能力1500万吨/年,还有数处露天矿可供新建,预计2020年可望赶上大同矿区当时的规模,都达到年产4 500万吨以上。依靠大同和平朔的煤炭和当地地下水源,各建设了两个大型火电厂,成为供应京津用电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