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量超过10亿吨,发电量超过了 6 000亿千瓦小时,钢产量超过6 600万吨,水泥超过了2亿吨。我国已经成为原材料生产的大国。
这一阶段中国工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主要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拉动:
(1)为了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源和主要原材料工业生产得到大幅度加强。
包括继续加强了对西北地区、东部海域油气资源的地质勘探与开发,在土(鲁番)哈(密)地区、塔(里木)北(部)地区和东海长江口和南黄海、珠江口和北部湾及渤海湾南部海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1995年新疆的原油产量较“七五”末增加了一倍多,广东海上原油产量达到了500多万吨。广西红水河、长江中上游和澜沧江上游的水电开发加快了步伐。 1995年全国发电量达到 9 861亿千瓦小时(1990年6 212亿千瓦小时),“八五”期间年平均增长9.7%,与GDP增长速度基本相当。
在原材料生产方面,主要是加强了钢铁、以乙烯为中心的合成材料、化工原料和水泥、玻璃等工业生产。1996年中国钢的产量超过了1亿吨,乙烯接近300万吨,水泥产量接近5亿吨。
与此同时,我国部分特种钢材、精细化工原料和用于电子工业的原材料生产也有明显的进展。
(2)为了适应国内市场和增加出口的需要,家用电器、电子元器件及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和纺织、服装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八五”期间,彩电产量增加一倍以上,家用洗衣机和电冰箱产量增加了约70%。收音机和照相机分别增加了1.7倍和10倍。微波通信、载波通信、移动通信设备、激光照排机、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产量大幅度增长。1995年生产移动通信设备1213万部,微型电子计算机83.6万部。
(3)汽车和农用车工业发展较快。90年代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得到大力发展,特别是加强了微型车的生产。1995年我国汽车总产量达到145.3万辆,其中载重汽车61万辆,微型汽车达到35万辆左右。
四、中国工业生产在全世界地位的上升
我国自50年代即开始工业化建设,直到70年代末的30年间,经历了许多曲折。而自1979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的规模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进入90年代的中期,工业增长速度快,结构上以基础工业生产为主,产品以面向国内市场为主。这表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大体已开始进入了中期阶段。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在极端薄弱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相当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基本上保证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现代化的需要,成为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的基础。中国工业发展的进程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比拟的(表6.1)。
表6.1 中国各主要年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的变化
注:①1950年数;②1960年数;③估计数。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出版社,8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