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客货运量及邮电业务量时空分布
一、增长特征
(1) 40多年间客货运量及邮电业务量大幅度增长。1995年全社会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完成 117.36亿人、 9 133亿人公里,分别为1952年的47.8倍、 36.7倍。 1995年全社会货运量124.37亿吨和货物周转量35 381亿吨公里,分别为1952年的 39.4倍、 46.4倍。1995年邮电业务量完成988.85亿元,为1978年的31.8倍,长途电话通话次数比1978年增长53.6倍。
(2)改革开放前后增长特征。1978年以前26年间客货运输增长率都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率(6%),客运量增长(9.4%)快于旅客周转量(7.8%),旅客出行呈现近距化趋势。货物周转量增长率(10.3%)高于货运量增长(8.3%),反映了我国生产布局迅速向中西部展开,货物运距呈现远距化。
表7.4 运输量与邮电业务量增长(1952~1995年)
注:1952~1978年GDP项以国民收入代替。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1978~1995年GN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9.9%,与此相对照,客运量的增长率仍与前26年相同,为9.4%,略低于经济增长;而旅客周转量增长率却达10.2%,反映了随商品经济发展人员交往出行范围扩大;随农村改革,大批剩余劳力流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各省的大中城市。货运方面,货运量增长率(9.9%)与经济增长率持平,而货物周转量的增长率(7.8%)有所下降,反映了近距化的趋势。沿海货物吞吐量增长率为8.56%。邮电业务量和长途电话通话量有了飞速的增长,17年间增长率分别达22.6%和26.5%。反映了信息交流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巨大增长。
二、分布特征
(1)六大区客货运量分布向均衡化方向演变。第一,以各大区在全国的比重计,我国东半部三大区客货运量的分布比均呈下降趋势,西半部三大区都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和运输网建设在大区之间正向着相对均衡方向变化。第二,以分布均衡系数分析,客运量的分布非均衡性高于货运分布。客运的非均衡系数80年代以前略有上升,80年代以来略有下降。货运分布的非均衡系数不断下降。第三,以1995年各大区人口分布比为基准进行分析,表明我国北方三大区为低客运型,南方三大区为高客运型。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分布比为基准来对比,只有华东区和中南区为低货运型,其余四大区都为高货运型。
表7.5 客货运输分布比(%)及其非均衡系数
表7.6 邮电通信业务量分布比*(以全国为100)
*根据1949~1987年中国运输邮电统计资料汇编和1996年中国交通年鉴数据分析计算,中国统计出版社。
(2)邮电业务量的分布向沿海地区集中。随着对外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邮电通信设施及其业务量在东部沿海地区加速发展,从1980年至1995年邮电业务量东部地带在全国的比重从51%上升到70.3%,函件从51.9%上升到59%,长途电话次数从51.9%上升至66.7%。中部和西部比重大幅度下降。
六大区的分布比,在1980年至1995年期间、中南区的邮电业务量和长途电话上升了12至15个百分点,函件上升了4个百分点。华东区的业务量和函件分布比上升了25个百分点。其它四大区的各项业务分布比都有较大幅度下降。
以1995年各省区GDP在全国的比重为基准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