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8.8 中国三大地带农村经济分异表(1992年)
续表8.8
资料来源:刘存星、唐圣玉:东中西部农村差距有多大,《中国农民》,1993年第1期。
中国东部沿海地带虽然仅占国土面积的14.2%,却集中了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2.7%,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大致接近于中部地带的2倍、西部地带的2.5倍。在这一地带,农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的比重约占一半,非农业总产值是中部地带的3倍和西部地带的4倍多。
在这样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中国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带占全国国土面积43.4%,却集中了75.8%的建制镇,建制镇密度东部沿海地带为中部地带的2.8倍和西部地带的7倍,中部地带是西部地带的2.64倍,其差异程度与经济地带差异相似(表8.9)。
表8.9 中国三大地带建制镇分布表(1992年)
五、建制镇省际差异
中国建制镇省际差异与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据1992年资料,中国省区中四川省人口最多,已超过1亿人,其次是河南、山东、江苏、河北、广东、湖南、安徽和湖北等省区,人口总量在5000万~1亿人之间;广西、浙江、黑龙江、辽宁、江西、福建、陕西、云南和贵州次之,人口总量在3 000~5 000万之间;其余省区人口总量均在 3 000万以下。就人口密度而言,上海、天津、北京和江苏是中国人口分布最密集的省、市、区,每平方公里在600人以上;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次之,每平方公里在400~600人之间;福建、辽宁、广东、湖北、湖南、河北、江西、海南再次之,每平方公里在200~400人之间。按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上海、北京、天津最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4 000元以上;广东、辽宁、浙江、江苏、黑龙江、新疆次之,在2 000~3 900元之间;山东、福建、河北、山东、吉林、海南、青海、湖北居第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 1500~2 000元之间;山西、内蒙古、湖南、江西、河南、西藏、陕西、四川、云南、甘肃、广西和安徽等省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 1000~1500元;贵州最低,仅为890元。
在这种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中国建制镇的省际差异相当明显。据1992年资料统计,全国共有建制镇13 737个。四川省是全国拥有建制镇数量最多的省份,建制镇数达1588个,占全国建制镇总量的11.56%;广东省是中国除上海、北京、天津以外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建制镇数量达1257个,占全国建制镇总量的9.l%;山东省第三,建制镇数达866个;此外,浙江、安徽、湖北三省区也成为建制镇聚集省份,建制镇数量均超过840个,分别占全国建制镇总量的5%以上。从建制镇密度看,浙江省建制镇密度跃居榜首,达 86镇/百平方公里;江苏、上海、广东、安徽、山东建制镇密度次之,分别达到55镇/百平方公里以上;北京、湖北、福建建制镇密度也分别达到40镇/百平方公里以上(表8.10)。
表8.10 中国分省区人口、经济、建制镇区际差异表(1992年)
续表8.10
说明:(1)台湾及港澳地区暂未包括。
(2)资料来源:①国家统计局, 1993,《中国统计年鉴》 (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②建设部村镇规划司,《一九九二年村镇建设简要汇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