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下而上模式
这种方式的城镇化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所形成的一种独特过程,以中国人口稠密、商品经济和商品意识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典型。在这一方式的城镇化过程中,非农产业的形成主要通过如下几种途径:一是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二是发展乡镇企业;三是发展个体工商企业;四是劳务输出。而人口的地域转移则多种多样,有“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继续留在农村的;有“离乡不背井”,进入城镇或边远地区的;也有“进厂又进城”,进入城镇或小城市的。这种方式的城镇化深刻地受制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和所在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能力。这种城镇化过程可再细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苏南模式。主要发生在江苏南部地区,以苏锡常地区为最典型。该地区开发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历史上素有农工相辅之传统,手工业一向发达。该地区城镇密度高,中心城市辐射力强,人多地少,乡村剩余劳动力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为解决剩余劳力过多的问题,在原有集体经济的社队企业基础之上,逐步发展起以村办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体系,城镇化得以较快发展。目前在市场经济驱动之下,乡镇企业出现了向更大城镇集聚的新趋势,从而有可能使城镇化步入到新阶段。空间上获得了一次集聚过程,从而使产业的规模扩大,导致农村城镇化的进一步加速。这一阶段大体上介于1984~1988年。
(2)温州模式。主要发生在浙江沿海地区,以温州和宁绍地区为典型。该区地少人多,交通不便,但该区素有经商传统,因此一俟改革开放,该区即以商促工,发展起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农村个体经济体系,在生产领域发展家庭工业,在流通领域开辟专业市场,并通过个人外出经商,使生产与消费结为一体。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浙江村”,以及遍布各边远地区的浙江人,无疑加速了各地和浙江本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但由于个体经济的规模较小,规模经济效益难得发挥,技术构成难得提高,这种方式的城镇化面临一定的困难。
三、中国建制镇职能类型
根据中国建制镇的职能特征,可划分出如下几种基本类型:①行政中心。这类建制镇都是一定行政区的政治中心,为县、镇政府所在地。镇内除配置比较齐全的行政机构和文化设施外,也兴办一定的第三产业和加工制造修理业。②工业镇。这类建制镇的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乡镇工业有一定规模,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有一定的水平,产品质量较高,产品品种能够占领一定的市场,而且全镇工业产值比重大,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也大。③渔业镇。沿海、沿江河流域、沿大型湖泊的建制镇,以捕捞、养殖、水产品加工、贮藏等为主导产业,一般多建有加工厂、冷冻库和运输站等。④工矿镇。由于矿产资源开采与加工而形成的建制镇,其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为矿区服务的商业、运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也较发达。⑤旅游镇。具有名胜古迹或自然风景资源,以发展旅游业及为其服务的第三产业或无污染的第二产业为主的建制镇。这类建制镇的交通运输、旅馆服务、饮食业等都比较发达。⑥交通镇。这类建制镇具有交通区位优势,多位于公路、铁路、水运、海运的交通中心,能形成为一定区域内的客流、物流中心。⑦贸易镇。以商品流通为主的建制镇,其运输业和服务业比较发达,设有贸易市场或专业市场、转运站、客栈、仓库等,并配置相应的金融、公安、税务、工商等机构。⑧口岸镇。这类建制镇以发展对外贸易为主,大多位于沿海、沿江河的港口口岸,或与邻国有边境贸易的建制镇,一般都设有海关、动植物检疫站和货物贮运站等。⑨历史文化名城。这类建制镇具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民族风格的或鲜明地域特点的建筑群,它们都是拥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的城镇。四、中国建制镇空间分布 依据中国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条件,在保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完整性的基础上,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地域分异十分明显(表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