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边境地区开放、开发与区域发展
一、边境地区的开放与开发
东北经济区的陆地边境地区与其内部地区相比,其开发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比较落后的。人口的密集度、城市化的水平、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也不如内部地区成熟。
东北区的边境,可分海域和陆域两部分。海域部分面向渤海(内海)与黄海(公海);陆域的大部分与朝鲜、俄罗斯、蒙古三国接壤,小部分与华北区为邻。
东北经济区边境地区共有63个市县行政单位。其中海域有一个副省级市大连,两个地级市营口、锦西,两个县级市和5个县,土地面积仅占东北边境地区总面积的7.3%,但人口总数则占边境总人口48.8%,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300人,标志其开放、开发程度之高。而陆域边境地区共9个市,39个县旗,其中包括满洲里、黑河、绥芬河、珲春4个对外开放的小城市,3个地级市丹东、赤峰、白山和2个县级市。陆域边境地区的面积约占边境总面积的92.7%,而人口仅占51.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25人,与海域边境地区相差极为悬殊,标志其开发程度之低。尤以中蒙、中俄边境地区的许多地段,山高林深或荒原浩瀚,人烟稀少,对外交往甚少。
边境地区开发滞后,环境条件有一定影响。中朝之间的两条界河,几乎80%以上都穿行于长白山森林峡谷之中,两侧很少适宜人类居住的宽阔地带,没有形成人口密集区和大城市,只是到河口地带才有丹东、珲春之类的小城市。中蒙之间的边境地区,属大兴安岭山地及其西侧的半干旱高原草地,更难以形成人口的密集区。中俄边境地区,土地条件较好,但气候寒冷,对开发也有一定影响。更重要的还是社会人文原因,一方面是东北边境地区几乎都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朝鲜、赫哲、鄂伦春、鄂温克、锡伯、达斡尔、蒙古等民族,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开发程度较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政治地缘关系对东北边境地区开发有明显影响。在前已述及的东北区域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既有开放的一面,又有封闭的一面。特别是清代的封禁政策、日伪时期的独占与边境军事化、图们江口的日苏张鼓峰事件、解放后的抗美援朝,边境地区常处在紧张对立状态,几乎成了开发的“禁区”,资源难以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进入80年代以来,国际上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战略,大大改变了东北经济区在东北亚的地缘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区与相邻国家间边境贸易突然兴起,国家先后将大连、满洲里、黑河、绥芬河、珲春宣布为对外开放城市;丹东、图们也扩大了对外开放,同时也出现吉林的集安、长白,黑龙江的漠河、呼玛、逊克、嘉荫、萝北、同江、抚远、饶河、虎头,内蒙古的阿尔山等一大批地方边贸小城市;辽宁沿海的营口、丹东、锦州、锦西等海港也都加快扩建与开放。更引起世人注目的图们江下流地区,在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倡导下,兴起了国际合作开发的热潮,使东北经济区将要在日本海域形成一个新的出海口。海域边境地区开放、开发已取得明显成绩,沿黄、渤海的港群已初步形成,大连已成为东北对外开放的龙头港市,开发区建设、招引外资、工业和商贸发展均走在东北区的前面,已成为东北区工业产值超千亿元的首位城市。陆域边境地区的开放、开发仍处在以易货贸易为主的初级阶段,这是良好的开端。从长远看,东北区与朝、俄、蒙以及隔日本海的日、韩等东北亚各国之间,有可能本着互利互惠、资源互补、经济互助合作的原则,发展地域化的国际化合作与开发,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中朝之间鸭绿江水能资源开发已有基础,水丰与云峰电站为两国共用,已有丹东、图们两个铁路通过口岸。中俄之间边界最长,虽已有满洲里、绥芬河、黑河三个开放口岸,以及一批地方小口岸,但共同开发的项目很少。今后,黑龙江、乌苏里江的综合开发,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的开发,东北区农牧产品的输出,双方的商贸活动以及劳务输出活动等,都有广阔的前途。以港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为东端的欧亚陆桥,必须经由我国东北区的滨洲、滨绥线,才是路程最短的捷径。拟议中的自图们江口新港市经珲春、长春到阿尔山,再新建延伸到蒙古国东部塔木察格布拉克与通往乔巴山的铁路接轨,是一条可能出现的新的欧亚陆桥线,它直接涉及中、俄、朝、蒙四国的区域开发,也引起日、韩两国以及世界的关注,是东北经济区边境地区开发的关键地段,尤其对东北中部地区的发展将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