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本区经济跨世纪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以国际和国内市场为导向,对本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为:稳定地提高第一产业,大力发展和调整改造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重点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低消耗农业和商品农业基地。在确保粮食自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牧渔各业;第二产业重点是调整部门和产品结构,加快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石油化工、汽车、机电仪一体化、电子及通信设备等主导行业,调整改造纺织、服装、冶金、机械、化工、轻工、食品饮料、建材等传统行业,着重提高其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第三产业要紧紧围绕对外开放和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在改造、充实、加强传统行业(商贸、交通、邮电通信)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领域,如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等,建立高效、便捷、健全的社会服务系统。
纺织、冶金、化工、食品、建材等传统行业,作为本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当前有限的市场空间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坚持高起点,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步伐,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才能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例如纺织工业要按照“压缩纱绽,提高织染,大力发展最终产品”的思路,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将优化存量、产业转移、技术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加工深度,推动产业升级。同时要扩大化纤、丝绸和各种混纺织物的生产能力,使服装行业向高档化、时装化方向发展。化学工业以石油化工、农用化工、煤炭化工、精细化工、海洋化工和橡胶加工为今后发展方向。其中农用化工以发展规模经济、主攻产品质量、增加新产品品种、综合经营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主,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医药工业及系列精细化工产品。钢铁工业在搞好老厂技术改造的同时,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突出各厂的特色,形成拳头系列产品。如首钢以生产板材、线材、螺纹钢、型材为主,济钢以生产中板为主,莱钢以型钢为主等等。食品工业要适应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活节奏加快的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档次,创名牌,扩大市场占有率,重点开发四大系列产品,即:以啤酒、优质低度白酒和果酒为主的酒类系列产品;以果菜原汁、矿泉水为主的饮料系列产品;融营养与医疗为一体的保健系列产品;具有省时、质优、小包装的方便系列食品。建材工业以扩大高中档产品生产规模、提高规模效益、节能降耗为方向,重点发展高标号水泥、特种水泥、高档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墙体材料、特种玻璃等。
三、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提高经济的开放度,不仅是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也是促进本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南快北慢”的态势,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对外开放步伐的快慢和开放程度的差异。 1979~1995年,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 219.4亿美元,其中广东、福建两省占29.6%,而黄淮海地区仅占12.9%。在黄淮海地区内部,位置偏南的山东省又占全区17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的40%。
在影响地区对外开放的诸因素中,投资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投资环境常包括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类。其中投资“硬环境”主要指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配套程度。
如前所述,黄淮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制约当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所在,其中突出地反映在交通、电力和水利建设滞后等方面。为此,在今后的10~20年中,应将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其中交通建设的重点是铁路改造、港口扩建、高等级公路建设,并有重点地发展高速交通系统;电力建设的重点是利用晋陕蒙三条输煤通道经过本区的有利条件和区内的资源优势,继续扩建和新建一批大型坑口、路口及港口电厂,完善输变电设施及优化网架结构,实现华北、山东、华东和华中四大电网联网;水利建设的重点是提高黄河、淮河、海河及其主要支流的防洪标准,分别达到50年和100年一遇。同时,还要大力兴修农田水利,搞好现有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