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
黄土高原除了西安、太原、兰州等少数工业城市以外,基本上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据统计,黄土高原各省区第一产业(农牧渔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山西省为14.5%,陕西省为22.3%,宁夏为22.3%,青海为22.9%,甘肃为23%,内蒙古为30.6%,河南为24.6%。可见,除山西省农业比重较低外,其他省区农业都占国内生产总值1/4左右。而山西的工业也是集中在太原、大同等少数工业城市,广大地区仍是农业区。
现在,黄土高原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含林牧业)和以采煤为主的能源工业,次为冶金、化工、机械等部门。黄土高原的轻纺工业很落后,一般日用纺织品和百货都主要靠外地调入,这是黄土高原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和贫穷的重要原因。下面将主要产业布局情况简述如下。
一、农业布局
黄土高原向来以种植业(特别是种粮)为主,林牧副渔业很落后。而黄土高原大部分地方是山地丘陵,林牧业发展条件较好。过去将山丘的森林草地破坏开垦为农田,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愚昧举措,不是扬长避短,而是举短弃长,其结果必然是水土流失日益加重,生产走入困境。
黄土高原农业结构原以种植业占压倒优势(80%左右),十年来由于加强了多种经营而有所改善。总的趋势是林牧业的比重上升,种植业的比重下降。以山西为例,1978年全省农业总产值为74.05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其中农业(种植业)占78.4%,牧业占14.6%。到1995年,农业总产值增至149.0亿元,而种植农业比重降为65.0%,林业为6.2%,牧业比重升为28.0%。陕西情况也相类似,如陕北(包括延安和榆林地区)1995年农业总产值构成是,农业(种值)占64.9%,牧业占29.8%,果林业占5.3%。山西和陕北的农业结构状况在黄土高原上具有代表性。
1.种植业
黄土高原以种植小麦、玉米、谷糜等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有油料、棉花、甜菜、烟草等。小麦分布很普遍,恒山—管涔山—紫金山—白于山—六盘山—线以南为冬小麦区,可以复播,以北为春小麦区,为一年一作区。玉米为高产作物,很受群众欢迎,其种植面积越来越广,无论单产总产都已居粮食作物首位。玉米的分布受水热条件影响较大,主要分布在比较温暖(≥10℃积温在2 800℃以上)的河谷平川和水分条件好的山区(如太行山区)。谷子、糜子都是耐旱耐瘠作物,很适合黄土高原的环境,分布较广,以山区旱坡地和北部半干旱地区种植较多。此外,黄土高原大量生产薯类,中南部暖温带地区以生产甘薯为主,北部中温带地区以生产马铃薯为主。
黄土高原的经济作物以油料和棉花为主。油料分布普遍,中南部温暖地区的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和棉花籽,还有花生和蓖麻等。北部中温带和高寒区主要种胡麻、向日葵和油用亚麻。被誉为“胡麻之乡”的晋西北神池县,油料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油料近3 000万公斤,人均达300公斤,为山西油料生产第一县,在黄土高原也是首屈一指的。黄土高原的棉花生产集中在南部,以关中平原和运城、临汾盆地为主产区,豫西和甘肃天水也种植较多。
2.畜牧业
黄土高原原来林草多,发展畜牧业有许多有利条件,历史上就曾是大牧区。后来由于单一种粮,滥伐滥垦,破坏植被和天然牧坡,畜牧业日益衰落,降到了次要地位,成为农村的副业。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养畜业发展迅猛,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从过去的10%左右上升到25%~30%,地位大为提高。
黄土高原畜牧业的分布大体上是:西北部半干旱区以牛羊等食草动物放养为主,养猪为辅;中南部比较温暖湿润的农业地区以养猪为主,养牛为辅;城郊有比较发达的乳牛饲养业和许多大型养鸡场。
应该指出,黄土高原的养殖业有很大发展前途。例如,农村的作物秸秆很多,如加以氨化是养牛的好饲料,山西平川地区的祁县、襄汾等县就是利用秸秆作饲料,发展了相当规模的商品化养牛业,许多农民由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