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我们也可以区分出边界更为模糊的渐变带,它主要表现为不同层片在群落中优势的替代。如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之间多年生草本植物层片的作用逐渐变化,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之间常绿树种层片的逐渐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过渡带生长一些特有的物种,如我国草原化荒漠中的沙冬青、四合木等,而未分布到带外。
(二)植被地带内部结构
植被分布规律由于地域规模差异和植被本身分类等级层次差异而各有不同。前文讨论了全球规模的地带性植被型水平分布规律。在每一个水平地带内部,各种植被型(或亚型)的具体分布情况同时受地方气候和小气候变化以及具体生境的基岩性质、土壤质地和肥力,地下水位和地貌特征等诸方面因素制约。
1)地带性植被在相应气候条件下主要以显域生境最为适宜,特征亦最典型。如果地形平缓,地带内部常形成与气候差异有关的若干植被亚型,亦呈带状分布。前文讨论的常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草原、苔原等都有这种现象出现,而且常被区分出数种植被亚型。
2)有些地带性植被东西向延伸,由于不同部位受海洋影响的情况有别,亦可产生明显的类型变化。如我国常绿阔叶林可分为东部偏湿类型与西部偏干类型,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带东西两端基本以暗针叶林为主,在干冷内陆落叶松构成的亮针叶林占有优势。
3)在任何一个以某种地带性植被为主要类型的地带内,并非是清一色的显域生境。受河流、湖泊、沼泽、流沙、盐渍土、白垩或石灰岩、特殊地形等隐域生境影响,经常出现某些非地带性(隐域)植被,如草甸、沼泽、沙生植被、盐生植被、石灰岩植被等(当然也可能出现该地带性植被在相应隐域生境的变型)。隐域植被分布通常分散而面积相对较小,在全球植被分布图中被略去不表,但在某一较小区域内它们可能占地较广,甚至典型地带性植被反居劣势或未能形成,例如草原中的沙地。
有些植被类型如草甸,在各气候带内都可能形成,但它们之间在生态特征和区系组成上仍有较明显区别,被认为是带有地带性“烙痕”的非地带性类型。
4)有些植被类型在自己成带状分布的地区以外,即在以其他地带性植被广布的领域内,呈岛状分布,形成带外“飞地”。如中西伯利亚南部为泰加林带,其中却有一些盆地和阳坡出现草原群落。我国柴达木盆地荒漠与新疆荒漠近似,但被周围高寒植被隔断。这种现象不仅受现代自然环境制约,可能与地区环境变化的历史有关,带有残遗分布区的特点。
5)较小尺度的地形起伏促成小气候差异、排水优劣、侵蚀强弱和土壤性质的梯度变化,产生相应的植被分布格局,这在半干旱和干旱气候条件下尤为显著。如内蒙古草甸草原带的低山阴坡可有桦林分布,在阳坡为较耐寒的线叶菊草原,而地带性的类型——贝加尔针茅和羊草草原分布在阶地上,河谷滩地则为隐域性的草甸,这些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列。
我国温带荒漠中,高大山地前缘,各类荒漠多呈条带状分布。洪积扇顶部的砾石戈壁罕见植物生长,在它中部形成稀疏的强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洪积扇下部时常布有沙包,生有柽柳、白刺、沙拐枣等灌丛,在潜水埋深很浅的扇前平原则为盐化草甸或夹杂以沼泽化的地段,到盐湖附近,多汁盐柴类荒漠获得发展。而在以盐湖为中心的盆地,由内向外各类植被依次形成同心圆状环带。
6)在东欧草原带,平地分布着草原群落,在深沟或丘陵的北坡,出现水平地带分布偏北的植被类型,在南坡则为偏南方分布的类型,它们在此预告本带两侧应是哪类植被,阿略兴称之为“先期适应法则”。此说有一定依据,因南北坡向所获太阳辐射甚为悬殊。但亦被人指出它未能顾及坡度变化、物质组成和坡位高低等具体情况的影响。
二、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植被在山地的垂直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它们在结构、外貌上均出现差异(表5-6),并与整个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关。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风力增强,在高山上常因风的影响限制森林向上分布。此外,在一定的高度内,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充沛。同时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