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海洋渔业(5)
5.主要渔港
英国渔港众多,仅在大不列颠(北爱尔兰渔业不发达,在其港口上岸的
鱼类,仅占全国上岸鱼类总量的3%左右)就有比较重要的渔港30 多处,其
中17 处1982 年的鱼类上岸量在5000 吨以上。这些主要渔港一般都有良好的
码头、储运和鱼类加工设施。
近20 年来,各渔港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了显著的起伏变化。迄至1967 年,
赫尔、格里姆斯比、阿伯丁和弗利伍德是四大渔港,合占全国鱼类上岸总量
的62%,其次是洛斯托夫特、乌拉普尔、佛莱塞市、北设尔兹、利思五港,
合占全国鱼类上岸总量的15%。到1982 年,赫尔和弗利伍德已大大衰落。
格里姆斯比、阿伯丁虽仍占第三、四位,但其鱼类上岸量,较之居首位的乌
拉普尔和占第二位的彼得赫德已相差甚远。1982 年在英国渔港上岸的鱼类总
量,包括本国渔船队和外国渔船队的上岸量,为83.9 万吨,其中在乌拉普尔
和彼得赫德的上岸量合计为25.1 万吨,占30%左右。
渔港的兴衰有多种原因,最重要的是英国捕鱼范围和捕捞鱼种的变化。
随着英国远洋捕捞业的衰退,那些作为远洋渔船队基地的渔港已江河日
下,今非昔比。最突出的例子是赫尔,它一向是英国远洋渔船队的主要基地,
至今全国29 艘远洋拖网渔船和4 艘远洋围网渔船中,以赫尔为基地的仍分别
有21 艘和3 艘。70 年代前,赫尔港是鱼类上岸量最大的港口,占全国总量
的1/4。到1982 年,在该港上岸的鱼类只有2.7 万吨(其中1.6 万是外国渔
船队的上岸量),只占全国的3.2%,该港在全国各渔港中的地位也从第一
位猛跌为第七位。在赫尔港,许多闲置不用的拖网渔船已转作别用,包括改
装成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格里姆斯比也是衰落中的渔港,在远洋捕捞业中的
地位它曾仅次于赫尔,1982 年已降至第三位。但由于它拥有为数不少从事近
海捕捞的中小型渔船,加上外国渔船在此上岸的鱼类多(1982 年达3.5 万
吨),故其境况较赫尔为好。
捕捞鱼种变化对渔港发展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乌拉普尔成为全国最大渔
港就与70 年代起加紧开发苏格兰西部海域的鲐鱼资源直接有关。1982 年在
该港上岸的16 万吨鱼中,鲐鱼就占11.3 万吨,这相当于同年全国鲐鱼上岸
量的58.2%。同样,法耳默思、普利茅斯的发展,也是开发利用英吉利海峡
鲐鱼资源的成果。与上述情况恰成对照的是,鲱鱼捕捞量减少,导致北海南
部沿岸大雅茅斯、洛斯托夫特等渔港的衰落,其中大雅茅斯曾为知名渔港,
但今日在英国渔业中则处于默默无闻的地位。弗利伍德港湾优良,又临近默
西赛德和兰开夏(包括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巨大市场,具备发展渔
业的有利条件,过去也曾因大量捕捞爱尔兰海的无须鳕成为英国四大渔港之
一。但随着无须鳕因过度捕捞而减少,弗利伍德港一落千丈,1982 年上岸的
鱼类仅1.1 万吨,居全国渔港的第12 位。遭致鱼类储运、加工设备停置不用,
大批工人失业。为扭转这一趋势,正在积极争取外国渔船队的鱼产在此上岸。
1983 年该港同冰岛签署了处理至少43 艘冰岛拖网渔船渔获量的协议,以此
可保留2000 人就业。威尔士的米耳福德也是一个衰落中的渔港,原因同弗利
伍德。
分析20 年来的变化,可以看出苏格兰的渔港发展远较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为快。原因除主要是开发其西部海域的鲐鱼资源外,还跟其渔船队的特点有密切关系。苏格兰的渔船几乎全是小型和中型偏小的,1982 年计有各种渔船2233 艘,其中无一艘船长超过42.7 米的大型渔船,却有2173 艘是船长在24.4 米以下的小渔船。绝大多数渔船属渔民家庭所有(即不属渔业公司所有)。这样的渔船比较机动灵活,使用率高。还可以捕捞利用大船不太经济的较小鱼群,而随着英国周围相当多数海域,尤其是北海海域长期过度捕捞,不少鱼种的鱼群逐渐变小。彼得赫德上升为第二大渔港,1982 年上岸量达9.1 万吨,即与此有一定关系。在该港拥有的150 艘渔船中,有137 艘船长在24.4 米以下。
加载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