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我国的生物气候定律 实际上物候期的变化不仅因地而异,而且也因季节、月份而有不同。根据我国最新资料,有人做出了考虑经度、纬度、高度的三元回归方程的分布模式,使物候的地理变化模式更符合我国的实际。如毛桃始花期分布的公式是:
y=68.16+3.98(j -30)+0.71(λ-110)+1.364h
式中y为日期的年顺序累积天数,j 、λ、h分别为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表8是根据上式算出的在我国一些物候现象随地理位置推迟的天数。从表中可看出:
(1)各季节的纬度推移率不是常数,一般说春秋季推移率较大,而夏季的较小。若以北京地区的物候期为标准,大体上有如下规律:在2月底以前,如毛桃、榆树的芽膨大期,纬度每高1度,各种物候期推迟4—5天;从3月上旬至4月上旬,如垂柳芽开放期,榆树、山桃、胡桃、紫藤等的始花期,纬度每高1度,物候期推迟3—4天;从4月底到6月中旬,如板栗、合欢的始花期,纬度每高1度,推迟2—3天;从6月下旬至7月中旬,如梧桐、紫薇等的始花,纬度每高1度,物候期推迟在1天以下;从7月下旬(即紫薇始花之后)随着纬度的升高,各物候现象反而提早。因此,可把紫薇始花作为一个界限,在此以前的物候现象由南向北推迟,在此以后则出现相反趋势。
(2)各物候现象随经度的变化,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经度每向东5度,上半年推迟1—5天不等,下半年每向东5度,则是提前1—2天。
(3)各物候现象随高度的变化率,比霍普金司提出的数字小得多。上半年每上升100米,物候期只推迟1—2天,下半年每上升100米,提前值都在1天之内。
当然这些都是大范围内分布的平均状况,对于地形复杂的小区域、小地形引起的物候差异则可能较大。如有一个地方,据实测,初春开花的植物,始花期南坡比北坡早19天,在仲春早11天,在夏季早9天。对于这类的小区域,这个分布规律是不适用的。
有了这些物候期随经、纬、高度的推移率,便可估计出任何没有物候观测地方的物候期,这在科研和生产上有一定的意义。如在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研究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查到了古代历史文献中有某一地方的物候记载,但缺乏该地的现代记录,这时可根据物候变化模式,算出相应的物候期,以此作古今对比。又如,根据这些,可预先估计出某一林木、果树或农作物品种,从源地引种到别处时,可能引起的物候期差异。养蜂工作者还可根据每年蜜源植物花期的推移速度来转移蜂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