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大陆西部,在中生代和新生代褶皱带基础上隆起的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纵贯,高度和宽度很大,并具有基本一致的地形结构:东部是拉拉米褶皱山,中部是宽阔的山间高原和盆地,西部是由内华达褶皱山、海岸山脉和介于其间的狭窄陷落谷地组成的太平洋边缘山地。这一巨大的山系使太平洋的影响局限于西岸,从沿海向内陆,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类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规律在不同纬度地带又有不同的表现。据此,西部科迪勒拉地区划分为亚寒带科迪勒拉、温带科迪勒拉、亚热带科迪勒拉和热带科迪勒拉四个自然地理区,各区之间的分界则是构造地形方面的差异。
1.亚寒带科迪勒拉区 本区包括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北部科迪勒拉,高大的山系从南、东、北三面环绕着内陆高原,以东西走向的地形结构区别于北美科迪勒拉其他部分,严寒的气候和针叶林、苔原景观构成区域的基本特征。
南部太平洋沿岸有南北两列年青高大的山带。北列为阿拉斯加山脉,向西南延续为阿留申山脉,构成阿拉斯加半岛的骨架,并继续西延为阿留申群岛。南列为楚加池山脉,它伸向西南构成基奈半岛的骨架,并入海成为科迪亚克岛;向东南与伸入加拿大境内的圣来阿斯山脉相接,两列山带之间是下陷谷地,西部已被海水侵入即库克湾,东部为铜河谷地。上述山带是北美科迪勒拉最高峻的部分,海拔超过6000m的高峰都分布在这里,地壳很不稳定,火山地震频繁,其中很多是活火山。阿拉斯加北部有宽约50—150km的沿海平原,平原以南通过一深受河流切割的高原地带,便是布鲁克斯山。山脉呈东西走向,向东转为西北-东南向,与加拿大西北部的马更些山相接。育空高原位于阿拉斯加山、布鲁克斯山和马更些山之间,因久经侵蚀,已准平原化。育空河东西流贯,地面深受切割。
本区南北介于 60°—70°N之间,气候有很大的差异。南部太平洋沿岸地区受极地海洋气团和阿拉斯加暖流影响,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1月均温0℃左右,7月10—14℃,年降水量达1000—3000毫米,以秋、冬为多,沿海多雾。山地普遍发育有现代冰川,有些地方巨大的山谷冰川直接倾注入海。沿岸和低坡地带普遍生长着针叶林,只有阿留申群岛和基奈半岛因多大风,不利于木本植物生长,代之以草甸。阿拉斯加山脉使太平洋影响局限于沿岸地带,育空高原的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冬季干冷,1月均温约-16—-30℃,最低气温可达-40—-50℃,但夏季气温可升至10—16℃,年降水量不超过350mm,以夏雨为主。自然植被为针叶林,在河谷和山地低坡地带比较稠密,由云杉、小叶云杉、白杉等组成。由于气温变化大,降水较少,针叶林一般都很矮小。在1500m以上的山坡,针叶林更替为山地苔原。布鲁克斯山以北,已属极地长寒气候,严寒的冬季长达10个月,针叶林已消失,从平原到山地,都是苔原型植被。
2.温带科迪勒拉区 本区位于加拿大西南部和美国西北部,其南界在西部沿着太平洋岸到达40°N,东部大致与大盆地的北缘吻合。这是科迪勒拉山系中宽度和海拔高度相对较小的部分,由东、西两条山带和山间高原组成,气候和自然景观属温带类型,并表现了由西向东的差异性。
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山带明显分成三列。西列,北从圣厄来阿斯山向南延伸为高度不大的岛山带,在温哥华岛以南与美国海岸山脉相接,它们形成于第三纪造山运动。东列由加拿大海岸山脉和喀斯喀特山组成,它们都是内华达运动的产物,前者为一巨大花岗岩山体,不少峰峦在海拔3000m以上,沃丁顿山达4042m;后者由沉积岩和中新世熔岩层组成,高度也较大,但峰顶平缓,其上还耸立着不少海拔在4000m以上的层状火山。东西两列山带之间则为纵向的下陷谷地,北段已被海水侵入,南段为覆有海相沉积和河流冲积物的威拉米特谷地。受第四纪冰川的影响,整个西部山带分布有冰川地貌,如冰川槽谷、峡湾型海岸等,在高山地区还发育了现代冰川。东部属拉拉米造山带,即落基山的北段,山脉呈条状,间隔断层谷地,深受冰川侵蚀,山势崎岖,最高峰罗布森山海拔3954m,中南部被切割为一系列横向山口。中部为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和哥伦比亚高原,海拔800—1500m,均属山间熔岩高原,第三纪喷发的深厚熔岩层覆于古生代和中生代褶皱基底之上,高原面深受河流切割,形成很多峡谷。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又是科迪勒拉冰川中心所在,冰蚀地貌广布,哥伦比亚高原则以冰碛地貌和冰水沉积为主,南部还分布着黄土层。
本区的地形结构,对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分异有很大影响。坡向太平洋的西岸地区,面迎西风,沿海有阿拉斯加暖流,具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降水非常丰富,一般在2000mm以上,以冬雨为主,雪量很大。气温的年较差很小,冬季不寒,1月均温约0—-4℃;夏季不热,8月13—15℃。所有西岸地区直到1200—1500m以下的山坡,均密布着针叶林,由西特卡云杉、道格拉斯松、金钟柏、西洋杉等组成,林下层为各种灌木、草类和苔属植物。从太平洋沿岸往东,降水急剧减少,在山间高原年降水量减为400—500mm,只有北部因海岸山脉有些地段较低,太平洋湿润气流得以深入,如同落基山西坡降水略有增加。山间高原的气温也显著降低,且南北差异很大,1月均温约介于-4—-26℃之间,7月在14—20℃之间。自然植被北部为针叶林,中部转为森林草原,南部已是无林的草原,在哥伦比亚高原最干旱的地区,出现灌木丛和旱生的禾本科草类。落基山西坡主要被覆针叶林,由黄松、道格拉斯松和各种灌木组成,河谷地带还分布草原植物;针叶林之上转为山地苔原。
与科迪勒拉其他区比较,本区在水文上具有河网稠密、水量丰富和季节变化较小的特点。太平洋沿岸河流短小急湍,它们以海岸山脉和喀斯喀特山的冰川或湖泊为源,向西注入峡湾,水源补给既来自冰雪融水,又得到丰富的秋、冬降水,所以河流水量终年较大。本区的大河——哥伦比亚河及其支流斯内克河、弗雷塞河等,发源于落基山西坡,注入太平洋。
3.亚热带科迪勒拉区 本区主要位于美国西南部,南北介于45°—30°N之间。这是北美科迪勒拉山系最宽阔的部分,地形结构也表现为东、西两条山带,中夹山间高原,而处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缘的位置,使本区的气候和自然景观普遍体现了干旱性。
西部山带是温带科迪勒拉区相应地段的南伸,由美国海岸山脉、内华达山和夹于其间的加利福尼亚谷地组成,海岸山脉海拔1600—2000m,有些地段被横向河谷切割,新构造运动强烈,常发生地震;加利福尼亚谷地属向斜构造,堆积有深厚的沉积层,并与火山岩互层;内华达山为一高大的花岗岩山体,南段较高,有不少海拔3000m以上的峰峦,最高峰惠特尼山达4418m。东部山带在密苏里河支流黄石河以北,为北段落基山的延续,由一系列西北-东南向山脉组成,海拔2000—3000m,山间为深谷。黄石河以南进入落基山中段,宽度很大,断块山地与向斜盆地相间,有些地方山地呈桌状形态,地面满布冰川成因的碎屑物质。在43°—41°N的怀俄明盆地处,落基山褶皱构造倾覆于白垩纪和新生代沉积之下,但局部地段突起着孤岛状结晶岩山体。41°N,以南,落基山重又露现,并达到3000—4000m的海拔高度。南段落基山表现为巨大的背斜褶皱山系,轴部出露前寒武纪结晶岩,两翼为后期沉积岩,峰峦峥嵘峭拔,其中埃尔伯特山海拔4399m,这是整个落基山的最高点。内华达山与落基山之间为宽阔的山间高原——大盆地,平均海拔1500m,其上又为一系列断块山和第三纪喷出的火山所分隔,它们往往可达3000m以上的海拔高度。地面干谷纵横,因强烈机械风化作用所产生的岩石碎屑满布。著名的死谷为一断层谷地,延伸于内华达山以东,谷底为-85m,这是西半球陆地的最低点。大盆地的东南是科罗拉多高原,它的基底由前寒武纪结晶岩和变质岩组成,上覆古生代以来的水平岩层,平均海拔2000m以上,具有桌状高原形态,风成地貌广布,河流强烈下切,峡谷幽深。
本区的气候普遍具有干旱性,但受地形结构的制约,自西向东有一定的差异,这也反映在自然景观的变化上。太平洋沿岸地区属亚热带夏干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海岸山脉以西年降水量500—1000mm,由北向南减少;在加利福尼亚谷地,降水显著减少,北部约750mm,南部仅200mm;至内华达山西坡,年降水量又增至1000mm左右。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沿海夏季不热,7月均温不超过20℃,1月10℃左右;而在加利福尼亚谷地,气温变化很大,7月均温在28℃以上, 1月7℃左右。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典型的植被-土壤类型是亚热带地中海型的沙巴拉群落和褐色土,主要见于加利福尼亚谷地和海岸山脉南部。海岸山脉北部以针叶林为主。内华达山西坡,植被分布具有垂直变化,1000m以下,常绿灌木林丛生,其上是由糖松和黄松组成的针叶林,在1500m以上还保存着著名的红杉林,3000m以上覆有阿尔卑斯型草甸。内华达山东坡较干旱,低坡遍布蒿类草本植物,高坡为松、桧组成的稀林。广大内陆高原很难受到太平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200—300mm,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很大。夏季炎热,7月均温约28—32℃,冬季气温一般在0℃左右。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大部分是发育于灰钙土上的旱生禾本科或蒿属草类,在土壤盐渍化严重的地段,常见猪毛莱、滨藜和属藜科的球状灌木,南部最干旱的地区出现由仙人掌、线兰、龙舌兰等组成的灌木荒漠或是完全被流沙、石砾覆盖的不毛之地。在落基山区,东坡较湿润,有700—800mm的年降水量,已适于乔木生长,但西坡和山间盆地仅300—400mm。南北气温有很大差异,北部1月均温约-20℃,7月20℃,雪线高度3000m;南部1月均温0℃左右,7月达30℃,雪线高度4000m。森林在落基山区重又出现,特别是在北部,山坡和山间谷地广泛分布由落叶松、道格拉斯松、云杉、铁杉、金钟柏等组成的针叶林;南部林木较稀,由黄松、桧、白冷杉等组成,山间谷地分布草本植物。
本区的水文特征也充分体现了干旱性。山间高原部分是北美洲主要内流区或无流区所在,河流具间歇性,水源主要依靠山地融雪,春末夏初水位较高,盐湖很多,科罗拉多河由于上游得到落基山西坡充分的山地融雪和降水补给,以过境河的姿态流经干旱的山间高原入海。太平洋沿岸地区因降水较多,河流还得到山地冰川和融雪补给,河流水量较大,属外流区。
4.热带科迪勒拉区 本区主要包括加利福尼亚半岛和墨西哥高原,占优势的自然景观是热带荒漠和热带草原。
加利福尼亚半岛基本上为海拔1000—3000m的山地盘踞,主要属内华达造山带。墨西哥高原是一个被东、西马德雷山夹峙的巨大山间高原,由拉拉米运动时期褶皱的中生代岩层组成,其上覆有火山喷出物。北部较低,被局部高地分割成一系列内陆盆地,通称为北部盆地,因气候干旱,风成地貌分布很广。南部较高,称中央高原,地面受到强烈割切,海拔在2000m以上。墨西哥高原两侧的东、西马德雷山系北部科迪勒拉山系的延续,海拔在3000m以上。墨西哥高原南缘,横亘着一条巨大的断裂带,它形成于中生代末,并伴随旺盛的火山活动,至今地壳仍很不稳定。这里耸立着许多高大的火山锥,其中有些是活火山,如奥里萨巴火山(5700m),构成一条所谓横断火山带,断裂带以南的南马德雷山已成东西走向,与中美的构造方向一致,因此该断裂带可以作为北美和中美的构造分界线。在断层谷地内,有巴尔萨斯河流经。
本区除南部和东缘外,大部分属热带干旱气候和荒漠型景观。最干旱的地区是加利福尼亚半岛和墨西哥高原西北部,属西岸型热带干旱气候。这里处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缘位置,盛行离岸的东北信风,沿海有加利福尼亚寒流,降水稀少,年降水量约100—150mm,但气温年变化不大,7月均温不超过25℃,且相对湿度很高,多雾。墨西哥高原北部属内陆型热带干旱气候,夏季相当炎热,冬季一般温和。由于气候干旱,缺乏地表径流,大部分属于内流区。流经这里的大河——格兰德河,主要依靠其源头落基山西坡的融雪水和降水。典型的自然植被是肉质仙人掌荒漠,发育在灰钙土上,占有相当大面积。此外,还常见龙舌兰、丝兰和各种旱生灌木。本区的南部和墨西哥湾沿岸,处于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西缘位置,夏季湿热的热带海洋气团带来丰富的降水,在东马德雷山东坡和横断火山带南坡,年降水量可达2000mm以上。这里纬度虽较低,但因高度大,气温并不高,各月平均温度一般不超过20℃。自然植被以热带草原为主,在各种禾本科高草中杂有金合欢、仙人掌等灌木,发育了红壤型土壤。在降水丰富的山坡地带,出现常绿林,如常绿栎、木兰等,林下藤本植物繁茂;向上转为混交林,由悬铃木、栎、榛、松、冷杉和桧等组成;高坡地带有覆山地草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