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世界第三产业地理(4)

时间:2011-02-08  归属:世界经济地理
世界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业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战后,随着石油、天然气生产和消费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由于美国1943年建成直径分别为610、500毫米两条全长2000多公里的大型原油和成品油输送管道以来,在经济上吸引力愈来愈大。目前,全世界的管道已长达180多万公里,其中输气管占60%,原油和成品油管道占30%,化工和其它管道占10%,超过了世界已建成的铁路总里程,成为能源运输的主要方式。近几十年内,世界上已建成的输送煤炭的管道总长度达900多公里。其它固体散装物料如煤炭、铜矿石、铁矿石、石灰石、钾矿石、木片浆等的输送管道,也已被证明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迄今,世界上已有27条输送固体的管道运行,年运输能力约6000万吨,总长度为2735公里,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法国、波兰、巴西、印度和德国等。总之,随着固体物料液化技术和管道技术的发展,管道运输方式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我国自70年代开始,直到目前已建成各类输油、输气管道线316条(其中输油管线153条),总长1.6万多公里;1991年管道运输在全国货物总周转量中,已占到2.2%。长距离大量输送煤炭等固体散装物料的干线管道,也在建设之中。 

世 界 经 济 联 系 地 理

战后世界经济联系发展的特点  世界经济联系地理系指在国际范围内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交换活动的空间表现。世界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国际经济贸易来实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经济生活国际化进一步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国际分工更加普及、深化和扩大,生产的国际化、经济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进而促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联系的内容、形式、层次以及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理分布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一)世界经济联系程度大大增强,国际贸易以超越物质生产发展的速度迅猛增加,达到空前水平。战后以来,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国际贸易中来,使国际商品交换的范围、规模、种类和手段日新月异,国际贸易的规模空前扩大,其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在战前1900~1938年的38年里,世界出口额从101亿美元增至227亿美元,仅增长了1.2倍;而战后1948~1985年的37年里,资本主义国家出口额则从539亿美元增加到17525亿美元,增长了31.5倍。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贸易额的增长也远远超过了战前。1990年世界出口额增加到33978.8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76.8%。战后资本主义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不仅高于战前,也快于工业生产的增长。1913~1938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2.2%,出口贸易量平均每年仅增长0.7%;而战后,1948~198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5.1%,出口贸易量则以年平均6.5%的速度增长,大大超过了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战后以来,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为提高。1950年,美国、日本、法国、原联邦德国、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在其本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5%、7.5%、11.3%、9.2%、18.9%,到1990年已分别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9%、17.7%、37.4%、49.6%、42.4%。这表明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的程度也大大加深了。1980~1989年世界出口贸易量年平均增长率为4.1%。目前,世界上每年的贸易额约为2.5~3.5万亿美元。可见,世界贸易在世界范围和许多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大大促进和带动了世界物质生产,因而有人甚至认为它已成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二)国际资本贸易空前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潮流。进入80年代以来,国际流动资本(包括资本流动、汇率、信贷流动)的增长,远远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尽管世界商品货物的贸易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作为“无形贸易”的劳务贸易也增长极快(从1970年的1000亿美元增长到目前的1万亿美元),以致包括此两项在内的“实际”经济每年总额达到2.5~3万亿美元,可是被称为“象征”经济的国际资本贸易额则增长更快,规模更大。1984~1989年,国际金融市场净融资额从1450亿美元猛增至4450亿元,年递增率达25.2%,而目前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年成交额则已是世界商品和劳务年贸易总额的25倍以上。这种现象表明,国际资本流动已成为决定世界经济变化的重要力量。西方学者认为这种“象征”经济已取代“实际”经济,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前进的“飞轮”,并且认为它已独立于资本主义生产和国际商品贸易而单独存在。

(三)世界经济联系的内容发生较大变化,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出现新特点。由于战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国际分工日益加深与扩大,由以垂直分工为主转向了以水平分工为主,由战前基本是产业和部门间的专业化发展到目前的产业内部和部门内部的各工厂间、各车间工种、工序、工艺过程,乃至部件与零配件以及产品的型号上的国际间的分工与协作。既然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联系的基础,那么这种部门内愈分愈细的国际分工必然大大促进世界经济联系的发展,进而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使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它们是:(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战前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密集型产业”(或“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分工,而发达国家逐渐转向前者,后者却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2)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尤其是一些天然原料和纺织原料)比重下降,制成品比重上升,战前初级产品约占2/3,从50年代以后,制成品比重超过初级产品,现在初级产品只占1/3。(3)各大类商品中的种类不断增多。据估计,目前新商品已占世界出口的1/3以上。在初级产品中燃料的比重上升;在矿产品中稀有金属大量增加;在制成品中,机器设备、电子工业产品、军火工业产品及有机合成化工产品,尤其是高级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科学密集型产品不断增多,新产品不断涌现。由于部门内部分工很细,因此出现了大量的中间产品(大多属机械、化工产品)需要在国际间频繁交换。各种零部件的比重,现在在一些国家中已占到出口总额的30%以上,而在美国出口的电子产品中,零部件所占比重更已高达70%。(4)商品,特别是消费品(耐用与非耐用的)与食品越来越多样化、高级化、优质化和综合化、整体化。其中,食品贸易比重大大缩减,但内容也各有差异。(5)由于战后新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及其不平衡性,使得科学技术知识,尤其是信息、情报,已成为世界市场上的新产品。它集中地表现为技术贸易(指工业生产技术知识与有关机器设备的买卖,前者称为软件,后者称为硬件)的发展的扩大。技术贸易从50年代后期起得到迅猛发展,它目前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独立的重要形式。美国每年技术贸易总额已超过150亿美元,日、德也分别以数十亿美元计。

(四)世界经济联系形式日益多样化。除一般的国际贸易形式外,还出现了多样的灵活贸易方式和做法,诸如:生产合作和装备业务、许可证技术转让、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国际分包合同、来料加工以及联合投标等;长期合同和信贷贸易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五)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为传统概念上的区域贸易不平衡,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加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地理方向表现愈益明显。发达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额由50年代末占贸易总额的66%提高到目前的71%。在国际资本流动中更是如此。发达国家已占国际货币资本市场融资的80%左右。1990年在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投在发达国家的约占75%;外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更约有85%是来自发达国家。1980~1988年,在世界出口中,北美所占比重由14.4%提高到15.2%,西欧由40.1%提高到44%,亚洲(主要是日本)由15.8%提高23.2%。与此相反,原苏联东欧所占比重则由1979年的8%,降至1990年的4.6%,其他广大发展中地区的比重也都呈下降趋势。可见,不论从市场份额上,还是在市场战略地位上,国际市场的重心进一步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倾斜。

(六)世界经济一体化与经济贸易的区域化、集团化及跨国公司的出现,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和复杂。战后以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欧洲经济共同体”、“经互会”、“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地区性和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涌现。跨国公司是以国外子公司的分工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金融工业综合体,它们内部贸易在世界和各国贸易额中,所占比重愈益重要。目前,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占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的1/3。“自由市场”日渐缩小,而“封闭市场”不断扩大。

世界经济联系的区域化和集团化,最早始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80年代不断加强,中期以后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趋势,90年代以来这一趋势继续发展。当前,各种不同层次、规模不一、内容各异的区域性经贸集团已遍布于欧洲、北美、亚太、中东、非洲、拉美等各个地区。它们的形式不同,联系的程度也很不一样。在内容上,不仅涉及国际间的商品贸易,还涉及到资本、技术、劳务、人员的国际流动,以及财政、信贷、货币政策的协调等等。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和地位最重要的是欧洲、北美及亚太地区三大区域经贸集团,或称三大经济圈。

世 界 旅 游 地 理

世界性游览业首创于19世纪的英国,距今不到200年,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没有多大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业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政治经济形势的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化交通的日臻完善、发达,特别是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运行,而逐渐兴旺起来。40多年来,国际旅游业从少数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迅速扩展,现已在160个国家和地区中基本形成了独立的旅游产业。1950年,全世界旅游者为2500万人次,国际旅游总收入21亿美元。据世界旅游与观光理事会报告,1990年国际旅游和各国国内旅游合计总收入为2.9万亿美元,全世界新就业人员中1/15的人从事旅游业。旅游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具有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的特殊生活方式;旅游业则已形成为具有很高文化性和综合经济效益的经济事业;国际旅游业近一二十年在世界范围内已发展成为继石油和汽车工业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创汇行业。近年又独占鳌头,在世界和各国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被称为“无形出口业”或“无烟工业”。国际旅游业作为国际劳务贸易的重要形式之一,已成为当今世界第三产业的主要行业。与其它经济产业不同,它出售的是风景、劳务和商品,消耗能源、原材料少,与环境保护事业结合较为密切,乃是一种极富吸引力和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纵观战后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高速度的发展。40多年来,国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5%和12%,远远超过了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速度,也超出了其他单项产业的发展速度。近40年里,外汇收入增长速度比旅游人数的增长速度几乎高出1倍,而且收入的最高增幅和持续增长时间均高于旅游人数的增长。

(二)发展的不稳定性与周期性。40多年间,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与大幅度增长几乎相互交替,形成了陡峭的波峰浪谷,表明随机扰动的作用很大。持续的高速增长为期较短,若以年增长10%为高速的话,则旅游人数只有一次连续两年超过两位数,外汇收入有三次。国际旅游人数的增长从高速逐步变为中速。在增长速度曲线图中,大致形成了以7~8年为一个过程的周期性变化。

(三)旅游形式与档次的多样化,专题旅游方兴未艾。“旅游即游山玩水”的简单概念和认识已经过时,旅游日益成为人们求知、交友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包括探险、爬山、狩猎、骑马、滑雪等多种多样娱乐在内的“特别兴趣”旅游、奖励旅游、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生活、民俗和文化传统的旅游以及照顾到包括退休职工、青年与少年、妇女等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爱好与信仰特点组织的专题旅游等形式日趋多样。个体散客旅游与团体包价旅游竞相发展,豪华与中、低档次包价旅游日趋结合,节假日旅游、公务旅游与远程度假旅游交互存在,使90年代的世界旅游业百花齐放,方兴未艾。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世界第三产业地理
  • 上一篇: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 下一篇:世界第二产业地理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