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撒哈拉沙漠及其改造利用

时间:2011-02-08  归属:世界经济地理

世界上最大的荒漠 撒哈拉沙漠东起红海之滨,西迄大西洋,北抵地中海岸和阿特拉斯山脉南缘,唯南界不甚清晰,通常以200或250毫米等雨量线为界,相当于北纬15~17°左右。因南界之故,撒哈拉沙漠的面积也没有确定的数字,一般的说法是800~1000万平方公里,略小于非洲总面积的1/3,是世界上最大的荒漠。

撒哈拉沙漠的气候具有炎热和极端干燥的显著特点。其各月平均气温均在10℃以上,夏季则格外炎热,7月平均气温大都超过30℃,有的地区则超过35℃,而绝对最高气温往往达到50℃以上,1922年9月13日在利比亚的阿济济亚更高达58℃,成了全球的最高记录。撒哈拉地区降水极少,大部分地区均不足50毫米,而在炎热的气候下,蒸发量却高达2000~6000毫米。致使全区植被和地表水资源极端贫乏,各种类型的荒漠占据了绝大部分面积,其中沙质荒漠(沙丘和沙海)占全区1/5。

撒哈拉本地的河流极少,唯尼罗河这条磅礴巨川在东部纵贯南北,为苏丹、埃及两国带来了宝贵的水源。但受流量和地形的限制,其影响范围只是沿河宽1~20公里的狭长带状区域,形成了浩瀚沙漠中的一条绿色长廊,相对于整个撒哈拉沙漠而言,这只不过是一隅之地。

虽然撒哈拉地区地表水资源极端贫乏,但地下水却相当丰富,据勘查,全区拥有阿尔及利亚一突尼斯、费赞、乍得湖等七大地下水盆地,总面积达400余万平方公里,贮水量有50万亿立方米。这些盆地含水层很多,最重要的是下白垩系砂岩层,其水量最大,水质也好,属淡水(矿化度小于1克/公升)或微咸水(1~3克/公升),有着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区内地下水除少数地区能以泉水的形式出露地表或潜水面距地表较近外,多数地区含水层埋藏深度均达几百米甚至几千米,必须打深井才能采用。

绿洲灌溉农业 在撒哈拉的严酷条件下,绝大部分是不毛之地,但除了尼罗河绿色长廊外,在其他地区依赖河水或地下水灌溉,也形成了几百个大小不等的绿洲,其面积小的不足1平方公里,大的可达几十平方公里,它们集中了2/3以上的沙漠人口,有的绿洲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000人以上。所有绿洲耕地面积的总数约20余万公顷,成为沙漠中星星点点的集约农业区。

绿洲的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性。在撒哈拉的西部和中部,河流及古河床较多,绿洲多集中在它们的沿河低洼地中。撒哈拉的东部地表水资源更为贫乏,绿洲因此多分布于构造或侵蚀洼地底部,这里地下水埋藏较浅,有的甚至溢出地表,开发利用比较方便。无论以河流还是地下水为水源,每个绿洲都需要兴建各种类型的水利灌溉工程,如渠道、水井、蓄水池等,目前主要是开凿深孔自流井和机井,有的深度已逾千米。

撒哈拉沙漠的绿洲灌溉农业以集约化的种植业为基本内容,农作物种类虽不少,但椰枣是最主要的,而畜牧业的规模则甚小。椰枣是绿洲农民的主食,并是同沙漠游牧民交换畜产品的重要商品。它适应当地严酷的自然条件,耐干热、耐盐碱,只要有水灌溉,就能茁壮生长,故种植很普遍,可以说有绿洲必有椰枣。阿尔及利亚境内绿洲的耕地共4万余公顷,椰枣就占了60%。撒哈拉地区计有椰枣树3000多万株,占世界1/3。1990年全世界产椰枣254万吨,撒哈拉国家就生产了大约100万吨,其中埃及居世界之首位。

绿洲上种植的其他农作物种类不少,面积都不大,冬作主要有大麦、小麦、豌豆、萝卜、洋葱等,夏作有玉米、高粱、粟类、番茄、瓜类、棉花、烟草,及供外销可作化妆品的指甲花等。

沙漠游牧业 绿洲是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个区域经济中心,地位虽重要,但毕竟只是星星点点,而占据广阔空间的经济活动还是沙漠游牧业。一些有着悠久传统的沙漠游牧民族,如摩尔人、图瓦勒加人、图布人等,利用沙漠中稀疏的植被,赶着骆驼和羊,常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在生产方式上独具特色。游牧业同种植业全无联系,牲畜是牧民的唯一财富。他们的游牧路线随各地的地理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别。撒哈拉西北部的牧民冬、春季在沙漠中游牧,随后则逐渐向阿特拉斯山区转移,以避开撒哈拉最干热的季节。撒哈拉南缘在季节上正相反,夏季雨水集中,牧民便生活在沙漠中,秋、冬季则向南游牧至撒赫勒草原地带。但深处撒哈拉内部的游牧民,因距离过远,无法转移到沙漠以外去,只能终年在沙漠里游动,有的在一年中要迁移300~1000公里。

除单纯的游牧外,还有与种植业相互结合的半游牧,或者是雨季种庄稼,旱季游牧,或者是妇女定居耕作,男子外出游牧,不同民族各有其自己的特点。

随着现代经济尤其是石油业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牧民已开始改变自己世代相传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最近十余年来的严重干旱,造成牲畜大批死亡,使撒哈拉游牧业进一步趋于衰落,许多失去生计的游牧民不得不流入城市。如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的人口,在1960~1984年间猛增了67倍,其中大部分就是被干旱和沙漠扩大夺去生计的游牧民。

对沙漠的改造利用 撒哈拉沙漠的自然条件虽然严酷,但如能合理利用水资源,再配合其他生物和工程措施,对之加以改良,则发展经济包括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前景还是光明的,至少在其中一部分地区是这样。事实上,几千年来撒哈拉地区各民族的历史就是对沙漠进行改造利用的历史,在这方面,他们已经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近几十年来,一方面,由于人口的激增,显著增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再加上其他原因,撒哈拉地区进一步沙漠化的趋势有所加剧,沙漠的范围不断扩大,在其南缘表现得尤为明显。但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使用,又增强了人们改造利用沙漠的能力,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在这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从中也进一步积累了经验,为今后更大规模地改造撒哈拉沙漠奠定了良好基础。地处撒哈拉沙漠南缘的撒赫勒地带各国,多年来也采取了一系列抗御干旱、防治沙漠化的措施,为加强彼此间的合作,1973年还成立了“萨赫勒地区国家常设抗旱委员会”,现已有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乍得等9个成员国。最近据人造卫星观测资料分析,撒哈拉沙漠的南缘在70年代年均向南移动5公里,也就是说每年扩大2.6万平方公里,但到80年代已大体保持稳定,有的年份还向后退缩,表明抗御沙漠化的措施已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埃及是一个典型的沙漠之国,沙漠覆盖了96%的国土。自50年代以来,埃及一方面在尼罗河上大力建设现代化的水利灌溉工程;另一方面对撒哈拉沙漠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其中一个主要项目就是“新河谷计划”。所谓新河谷是指埃及西部沙漠中的一系列低洼地,其中的盖塔拉洼地最低洼处已达海平面以下133米;因地形之利,这些洼地中形成了锡瓦、锡特腊、拜哈里耶等多处绿洲,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还很大。“新河谷计划”就是在各洼地中打深孔自流井,从300~600米的地下取水发展灌溉,扩大耕地。因气候干热,再加上对土壤进行多次洗盐的需要,每开垦1公顷沙漠耕地每年要用水18000立方米,此外还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和固沙,工程十分艰巨。从1952年到1980年,埃及在西部沙漠中利用地下水发展灌溉累计开垦了6万多公顷荒地,种植了牧草、麦类、水稻、玉米等,建起了一大批沙漠新村。1980年到1990年间,沙漠改造面积达到44万公顷,发展速度加快了许多倍。目前每年更达到6万多公顷,其中2/3由私营企业承担。值得指出的是埃及还采取了向大学毕业生出售沙地的办法,即由国营治沙机构划定区域并提供交通、水源及基础生活设施,将沙荒地用贷款方式出售给有志于献身于祖国沙漠改良事业的大学毕业生,贷款5年后归还,30年还清,购买相当踊跃。据估计,埃及有改良价值的沙漠还有约300万公顷,虽然在全国沙漠总面积中只占一小部分,但如能逐步开发,耕地总面积就可以翻一番,从而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展示了良好前景。

利比亚,沙漠占国土总面积90%以上。近20余年来,因石油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水利灌溉和沙漠改良也达到了前所未见的巨大规模。位于西北部沿海的国家核心区吉法赖平原从1948年到1985年地下水的消费量增长了38倍,其中85%用于农业灌溉。在东南部深处沙漠中央的库夫拉绿洲建设的水利工程也很引人注目,它从1968年起陆续打了100口深井,以每一口井为圆心,开辟100公顷灌溉地,通过高架摇臂式电动喷灌装置向农作物均匀供水,在沙漠中形成了一个高度集约化的农牧业基地。1984年8月规模更为宏伟的“大人造河工程”正式开工,此举将耗资300多亿美元,从中部南部沙漠中抽取地下水,再通过总长4200公里的水泥管道,每天将500~700万立方米的水输送到北部沿海平原,以基本满足全国的淡水需求。该项工程将分五期进行。第一期在东南部沙漠中的塔济尔布和塞里尔分别凿井108口和126口,埋设管道1900公里,向北引水至艾季达比亚、班加西和苏尔特,日引水量为200万立方米。这一期工程在1991年8月已经竣工。第二期将从中部的富盖哈引水至首都的黎波里。第三期从库夫拉向塔济尔布引水,以增大第一期工程的供水量。第四期从艾季达比亚向东北引水至图卜鲁格。最后一期将把所的输水管道联通起来,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地下人工河网。整个计划堪称为改造撒哈拉的“世纪工程”。虽然有人对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颇有疑虑,但对利比亚这样的沙漠之国来说,确也别无选择了。

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沙漠占据了全国85%的面积。近年来在沙漠区除兴建了一批中小型的井灌工程外,大型项目还有两个,一是吉尔河灌溉工程,一是“缘色堤坝”。吉尔河源于阿特拉斯山脉,以季节河深入撒哈拉数百公里,灌溉工程将兴建两座水库对雨季来水进行调蓄,以此发展灌溉面积1.5万公顷,灌区内还兴建了纵横交错的防护林带。“绿色堤坝”工程更为宏伟,它从1974年开始执行,计划用20年时间沿撒哈拉沙漠的北缘建立一道横贯国境长1500公里、宽20公里的巨大防护林带,其目的除防止沙漠北移以外,还将有效地改善沿线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生产。

撒哈拉各国改造利用沙漠的措施和侧重点虽各有不同,但基本方向是一致的,这就是:(1)充分利用地表水,努力开发地下水,发展灌溉,扩大耕地,建设新绿洲。(2)改善草场,提高其载畜率,促使游牧民转向定居。(3)营造林带,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草场,改善生态环境。

当然,以撒哈拉沙漠的辽阔面积来衡量,所有各项现有的改良工程其规模都是很有限的,要对这片将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荒漠进行综合治理,不仅仅是与当地各国有关,也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撒哈拉沙漠改造利用
  • 上一篇:埃及的棉花种植业
  • 下一篇:非洲的出口经济作物
  • 猜你喜欢()